1. 主页 > 汽车百科

中国汽车出口量太大遭调查,欧洲要求交电池配方!中企:拒绝提供

面对欧盟在4月末对三家中国车企发出的“警告”,称它们没有为调查提供有关补贴、运营和供应链的足够信息。对欧洲出口汽车最多的上汽集团、比亚迪和吉利这三家中国企业,近日均表示:拒绝提供!

2023年10月,欧盟发布公告,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BEV)进行反补贴调查。调查将确定中国的纯电动汽车价值链是否受益于非合规补贴,以及这种补贴是否对欧盟纯电动汽车生产商造成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如果两者都被证明是真的,调查将审查这些措施对欧盟电池电动汽车进口商、用户和消费者的可能后果和影响。

随后,欧盟宣布通过抽样方式确定对比亚迪、吉利和上汽这三家中国车企启动调查,调查计划持续13个月。根据调查结果,欧盟将确定是否通过对从中国进口的电池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来纠正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对欧盟利益造成的影响。

实际上,欧盟此举源于中国电动汽车近年来在全球市场的迅猛扩张,特别是在欧洲市场。据外媒报道,由于欧洲车企对中国电车价格可能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欧盟的调查最终或许会做出补贴的认定,并可能最早在6月调整对中国电动汽车的税率。尽管其声称是为了保护欧洲本土企业,实则是为了避开竞争。

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次调查是欧盟历史上少有的主动调查案例,因为欧盟并没有收到来自工业界的正式投诉。相反,欧盟工业界却收到了应在针对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中予以配合的通知。

从2024年1月起,欧盟相关调查人员开始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以登门拜访的方式对涉及比亚迪、吉利和上汽等三家中国车企进行详细调查。调查人员了解了涉事企业的运营情况、产品技术、供应链管理、市场策略等多个方面,以确定中国汽车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调查过程中,有消息称中方车企在某些细节上不配合,没有向欧盟提供足够的信息。欧盟对此发出了警告,并称可能使用其他现有证据来计算关税。上汽集团则于5月7日表示,已全面配合欧盟提供了所有必要信息,但强调电池配方等商业敏感信息不属于必要信息,不会公开。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行为类似于美国政府此前要求芯片企业提交数据的做法。有的媒体则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在装模作样,有预设目的。还有的评论认为欧盟可能借机试图获取中国电动汽车的商业机密。

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回应表明,他们不会在商业敏感信息上做出妥协。这体现了中企在面对国际压力时的坚定立场,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这一态度,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全球贸易规则的捍卫。

就在不久前,欧盟还对中国的绿色转型和发展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可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并承认中国的发展权利。欧盟表达了与中国继续进行开放对话和深化合作的愿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转身,欧盟在与中国交往的态度上似乎正在模仿太平洋对面某大国,出现了言行不一的情况。

欧盟需要坚持的是其一贯倡导的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则。如果真的致力于这些理念,欧盟就应该摒弃对美式保护主义条款的学习,尤其是在这些条款中还有包括针对欧盟绿色科技企业的内容时。欧盟只有寻求与中国建立基于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才能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事件再次警示全球,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崛起已成事实,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容忽视。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中国企业商业机密的行为,都是不明智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就像是在浴缸里掀起的波澜,企图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无异于螳臂挡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car/6206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