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除了商标全是假的!中国科技先锋陨落,百年巨头沦为贴牌工厂

文|北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飞利浦这个品牌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了,遥想十年前,大街小巷广告广播几乎到处都是它的广告,就连逛个商场家电的领域也都是飞利浦的身影,要说它最出名的还是剃须刀,当年哪个孩子没有想过要攒钱给父亲买一把飞利浦的电动剃须刀呢?

可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闻名全球的百年品牌,如今不仅逐渐退出了市场,甚至还沦为了卖商标挣钱的贴牌工厂——市面上大多数“飞利浦”商标确实是正品,但商标底下的商品却假的不能假了,如今的飞利浦是否还能从陨落中挺起身来呢?

百年巨头沦为贴牌工厂

飞利浦的转型之路始于2001年,当时互联网泡沫破裂重创了其半导体业务,导致飞利浦的年亏损超过了10亿欧元,面对高研发成本、多元化内耗和全球制造业变局,飞利浦开启了“狂割肉”的瘦身计划。

2004年时,飞利浦以3亿多美元的价格出售PC显示器业务给了冠捷科技,开启了业务剥离的第一步,随后几年他们又把移动电话业务卖给了中国集团,半导体业务控股权也转让给了私募财团。

2016年时飞利浦照明业务独立上市,两年后连象征品牌的小家电板块也被划为“非核心”的领域。

随后几年飞利浦连最后的家电业务也出售给了高瓴资本,从此之后飞利浦彻底转型为了专注医疗方面的企业。

所以说如今消费者购买的“飞利浦”品牌产品,其实大多都是中国代工厂的贴牌生产。2024年飞利浦品牌授权收入达4.19亿欧元,占总营收的3.4%,成为近乎零成本的利润来源。

但这种卖商标赚钱的模式风险不小,像产品质量失控会直接损害品牌信誉等等,这不2020-2023年间,飞利浦的很多款贴牌产品就出现了质量问题

飞利浦产品质量报告

医疗健康成为飞利浦最后的赌注,他们凭借在X光机、CT、MRI等设备领域的优势,在中国医院市场稳居前三,但2021年呼吸机召回事件导致股价暴跌八成,暴露出飞利浦在医疗行业的短板。

医疗行业是需要持续研发投入、严格质量管控的领域,转型后的飞利浦能否守住最后的堡垒,从全产业链巨头到依赖品牌授权,飞利浦的转型更像是一场品牌变现,在割舍业务的同时,他们也在与昔日的荣光渐行渐远。

转型方式不当早已埋下隐患

飞利浦曾将“多元化”视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它的业务范围一时从家用电器、音响电视延伸到医疗设备、照明系统、半导体设计甚至金融服务,几乎涉足所有能赚钱的领域,这种全产业链布局在早期确实帮助公司完成了快速扩张,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全球科技产业格局突然发生了剧变,专业化成为了市场主流趋势,但飞利浦却仍在坚持“多元化”策略。

于是过度分散的业务线导致了企业资源的严重分散,特别是在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医疗影像和电视制造等不同领域同时发力,最终形成了虽然涉足领域多但是每个领域都做不好的尴尬局面。

接下来管理层动荡也加剧了危机,1981-2001年间,飞利浦公司更换了5任CEO,最短任期仅1年。与此同时亚洲制造业的崛起也给飞利浦带来致命打击,飞利浦引以为傲的制造优势逐渐丧失。

业绩持续下滑,2018年营收280.7亿美元,仅为1996年的七成,财富500强排名跌至第423位,2019年更是彻底跌出榜单,到2024年营收进一步萎缩至194.93亿美元,还不及1996年的一半水平。

曾经的飞利浦是技术创新的标杆,从碳丝灯泡到CD、DVD技术,再到首台家用录音机,几乎定义了20世纪消费电子发展史。

如今这个百年品牌却已面目全非,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飞利浦产品却大多是中国代工厂的OEM贴牌产品,飞利浦仅提供品牌授权并收取费用,这种轻资产模式虽然缓解了经营压力,却也逐渐丧失了技术创新。

曾是全球科技先锋

提起飞利浦,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剃须刀、电饭煲这些家用电器,1891年诞生于埃因霍温的飞利浦,最初只是家生产碳丝灯泡的小厂

凭借技术创新和海外扩张,飞利浦短短十几年就成长为欧洲最大的照明企业,进入20世纪后,它开始向电子、医疗、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进军。

巅峰时期的飞利浦堪称欧洲制造业的骄傲,70年代时员工便超过40万,飞利浦的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产品线覆盖几乎所有电子制造领域,1996年时它以401亿美元营收位列财富500强第53位,是当之无愧的荷兰国宝。

1995年时飞利浦研发投入,就高达30亿欧元,其核心实验室NatLab,每年能产出6000项专利,从CD/DVD标准到第一台家用录音机,从医用超声设备到商用剃须刀,飞利浦的身影处处可见。

在医疗领域它从X光机起步,逐步打入CT、MRI等高端市场,最终成为仅次于通用和西门子的全球第三大医疗设备商,著名的恩智浦前身就是飞利浦的芯片部门之一,即便在电视、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它也曾与日韩巨头一较高下。

那时的飞利浦堪称“全能选手”,从灯泡到CT机,从芯片到剃须刀,全部自主研发制造,这种全产业链能力让它成为了“欧洲制造”的标杆。

但正是这种看似成功的多元化却埋下了转型的伏笔,如今消费者看到的品牌Logo的背后,制造环节正在逐步弱化。

飞利浦越来越像品牌运营商,而非产品创造者,这种轻资产模式虽然降低了成本,却也意味着放弃了部分技术话语权,品牌犹在但制造根基却正在消解。

结语

不知道接下来的飞利浦是会选择任由自己百年基业逐渐毁灭,还是会继续在转型中找到成功之路,最重要的是不能辜负消费者的信任,这才是最重要的挑战。

大家怎么看飞利浦如今的变化呢?

飞利浦创始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612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