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几个月的Kimi又强势回归了。
2024年,Kimi凭借长文本的处理能力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但在2025年年初,被DeepSeek R1赶下神坛。用了几个月的时间,Kimi带着万亿参数的模型、开源策略和Agent这三大杀招重回赛场。
技术复仇
K2采用专家混合(MoE)架构,让各位专家各司其职,但是仍能像一个团队一样进行协作。采用这种架构以后,推理成本降低50%以上,而模型的性能却没有减弱。
与DeepSeek的半开源不同,K2选择完全开源。这让开发者能够接触和使用更先进的模型,同时,也会迫使团队对这个模型不断地进行优化。Hugging Face 联合创始人 Thomas Wolf对此表示赞赏,称其是挑战闭源模型霸权的榜样。
K2优先对自助工具进行优化,可在15分钟内生成3D地球模型、商业PPT和数据分析仪表盘,效率已超越 Claude 4
行业震动
K2发布以后,给行业带来了的一大变化就是从流量争夺转向生态共建。
在 OpenRouter 全球趋势榜上,K2 仅次于Grok 4,低至 $0.15 / 百万 token的API收费,迫使Claude、Qwen 快速降价。K2被很多人称为,Claude国产的平替,给高价API市场带来了冲击。
开发者对于K2的兴趣非常浓厚,48小时内从Hugging Face下载了10万次。吸取了DeepSeek的教训,K2 采用技术极客 + 商业开发者的方式,吸引开发者,GitHub上面获得的星标超过5万。华为 Pura X 手机,已经预装 Kimi 鸿蒙版,可实现拍照答疑、长文本分析等功能。
K2的表现亮眼,但仍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尽管在代码生成、数学推理等方面超过 GPT-4.1,但在多模态理解、情感交互等方面,仍落后于Gemini 1.5 Pro。至于视频解析和实时协作,则被寄望于K2.5。
开源治理也是一大挑战,随着K2生态的扩大,需要解决技术普及和商业变现的矛盾。
腾讯、阿里等大厂也在进行开源布局,豆包、Qwen也通过智能体去抢占市场。Kimi想在2026年前实现模型即服务的改变,否则像很多电影一样,叫好,不卖座的尴尬局面。
Kimi的回归,会迫使更多的公司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Kimi杀回来了,告诉我们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短暂的,需要你不断地进行改进和调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6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