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沙利文:在免除万亿美债和台湾和平回归之间,中国必须做出取舍

2023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抛出个大新闻,说中国得在免除万亿美债和台湾和平回归之间二选一。啥意思?拿钱换领土?还是想用经济牌压中国?

沙利文为什么会这么说?

2023年,沙利文在华盛顿一家智库的演讲中放了个大招,说中国得在免除万亿美债和台湾和平回归之间选一个。这话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个大坑。

表面看,他是想用经济利益诱惑中国,让中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但实际上,这话里藏着美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双重焦虑。咱们得从头梳理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才能看清美国为啥这么干,中国又为啥不买账。

美国经济这几年有点焦头烂额。2023年初,美国财政部数据表明,联邦债务已经突破31.4万亿美元,超过年度GDP总量25.4万亿美元。

2024年1月,美债飙到34万亿,2025年初更是冲到36万亿。这数字听着就吓人,意味着美国欠的债比它一年赚的钱还多。美联储从2022年开始加息,想压住通货膨胀,但结果是美元信用受损,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逼近4.5%。

这还不算完,美国财政赤字也水涨船高,2023年达到1.7万亿美元,比2022年的1.4万亿还高出不少。两党为了债务上限吵得不可开交,市场动荡,投资者信心直线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日本、英国这些主要债权国开始减持美债。2023年3月,中国抛售了222亿美元美债,日本抛了304亿,英国抛了141亿,一个月内700多亿美债被甩出去。

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大麻烦,因为美债的信用靠的就是各国愿意买、愿意持。如果大家都抛,美国的融资成本会暴涨,经济压力更大。

尤其是中国,作为美债的最大持有国之一,手里握着1.1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占美债总量的5%以上。沙利文挑这个时候提出“美债换台湾”,显然是想利用中国手里的美债筹码,缓解美国自己的经济压力。

沙利文的提议还有个地缘政治的算盘。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外交的红线,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点。美国虽然口头上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没少给台湾撑腰,比如军售、官员互访、所谓“台湾关系法”。

沙利文这话表面上是给中国两个选择,实际上是把台湾问题当筹码,试图逼中国在经济和主权之间做妥协。这种做法跟过去殖民时代列强拿别国领土做交易的套路有啥区别?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国际公认的事实,联合国2758号决议早就明确了这一点。沙利文把中国自己的领土拿出来当交易条件,本身就站不住脚。

美国为什么会有美债危机?

1917年美国设立债务上限以来,国会已经调整了102次上限,每次都是为了让政府能借更多钱。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靠发债度过了难关,但也埋下了隐患。现在美债规模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利息支出占联邦预算的比例越来越高。

2023年,美国支付的国债利息高达6590亿美元,占联邦支出的14%。更要命的是,美元的国际地位正在动摇。中国的金砖国家倡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都让美国感到压力。

2023年,金砖国家会议上,中国提出创建新的货币结算体系,这对美元霸权是个不小的挑战。沙利文这时候抛出“美债换台湾”,既想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又想在国际上打压中国的影响力。

沙利文的提议还有个背景,就是中美贸易战。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想遏制中国发展。但几年下来,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增长,2023年GDP达到126万亿元人民币,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上升,尤其在欧盟、东盟等地区的贸易合作越来越紧密。

反观美国,国内通货膨胀高企,2023年CPI一度达到6.5%,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飙升,民怨沸腾。沙利文作为拜登的亲信,深知贸易战打下去对美国弊大于利,所以他想换个路子,通过“谈生意”的方式逼中国让步。

但这笔“生意”中国会买账吗?答案很明显,不会。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任何拿领土主权做交易的提议都是痴人说梦。2023年5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王毅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干涉都是徒劳的。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中国一贯的立场。历史上,中国在主权问题上从不妥协。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坚决废除,维护国家尊严。如今,沙利文的提议不过是老套路的翻版,试图用经济压力换取政治让步,这种做法注定失败。

沙利文的提议可靠吗?

沙利文的提议在国际上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些西方媒体把这解读为“外交冒险”,认为沙利文低估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决心。《纽约时报》评论称,这种提议暴露了美国在经济困境下的焦虑,但忽视了台湾问题的复杂性。

发展中国家则普遍支持中国的立场,认为美国无权干涉他国内政。2023年6月,中美在瑞士苏黎世举行高层会谈,沙利文试图继续推动他的“交易”思路,但中方明确表示,台湾问题没有谈判空间。会谈虽然保持了沟通渠道,但沙利文的提议没得到任何实质回应。

从经济角度看,沙利文的提议也不现实。美债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持有量虽然庞大,但减持美债是基于自身经济战略的考量,比如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多元化投资。

2023年,中国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1.9%上升到2023年的3.2%。如果中国真的免除美债,不仅会损失巨额资产,还会动摇国际金融秩序,这对中美双方都没好处。

更何况,免除美债并不能解决美国的根本问题——过度借债和财政失衡。沙利文的提议与其说是认真的方案,不如说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试探中国底线的政治把戏。

沙利文本人在美国政坛的形象也挺复杂。他不像国务卿布林肯那样高调,更多时候是以“理性派”示人。他多次公开表示,中美不该走向新冷战,应该通过对话管控分歧。

但他的行动却常常与言论不符。比如,他在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多次渲染中国对疫情起源的责任;在香港问题上,他也支持美国对华制裁。

他的“美债换台湾”提议,虽然披着“谈生意”的外衣,但本质上还是想通过施压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这种两面派的手法,让他在国际上争议不断,有人叫他“假和平,真遏制”。

美国国内对沙利文的提议反应也不一致。共和党议员觉得他太软弱,认为不该用经济让步换政治妥协;民主党内部则担心这会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

智库学者分析,沙利文的提议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需要,想通过强硬姿态缓解拜登政府在经济问题上的压力。但这种策略显然低估了中国在主权问题上的底线,也高估了美国自己的筹码。

2023年,美国银行业还出了乱子,第一共和银行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接连倒闭,资产损失高达5485亿美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严重。这让沙利文的提议显得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

国际社会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很清晰。欧盟、日本等美国盟友虽然在表面上支持美国,但私下里对美债危机和美元霸权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发展中国家则更倾向于支持中国,批评美国干涉他国内政。

2023年7月,联合国大会上,多国代表重申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将台湾问题国际化。沙利文的提议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格外孤立,很难得到广泛支持。

2024年8月,沙利文访问中国,与王毅在北京雁栖湖畔会谈11小时,双方围绕台湾问题展开激烈交锋。中方重申台湾是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涉。

2025年初,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沙利文随拜登政府离任,加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教。中国继续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沙利文的提议最终成为一场空洞的试探,未能动摇中国立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637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