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传言邓朴方海外存款有300亿?本人回应:若能查实,愿意仅保留1%!

曾经有段时间,社会上传言邓朴方在海外有巨额存款,邓公闻讯后专门召开家庭会议,询问孩子们到底有没有海外账户和存款,必须表态。

在父亲严肃的询问下,孩子们纷纷表示:“我们都没有海外账户和存款”,并认为邓朴方的传闻绝对是造谣。

听完孩子们的回答,邓公感到很欣慰。同时,他要求孩子们不能侵犯国法,作为个人更是应该对国家有贡献,要有所作为。

尽管邓公的家风是出了名的,但关于其子邓朴方海外存款的谣言却并未就此破灭,不久后,又有传言说邓朴方在海外拥有300亿元的巨额存款。

然而,当此消息传到邓朴方耳朵里后,他只是笑了笑,并幽默地回应道:如果能查实的话,那么我愿意只保留1%。

这些毫无疑问都是谣言,绝不可信。可问题是,为何偏偏会出现这种谣言呢?

在文史君看来,这主要还是与邓朴方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康华公司”担任要职有关。

众所周知,邓朴方出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自幼便跟着父亲邓小平四处转战迁移,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家前往北京,一家人的生活才基本稳定下来。

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后,邓公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几个子女也都相继受到了牵连。作为邓公长子的邓朴方,成为了造反派重点突破的对象,对他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把他打成了反革命,还取消了他的预备党员资格。

1968年,不堪受辱的邓朴方决定以死明志,他义无反顾地从楼上跳了下去,结果身负重伤。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邓朴方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高位截瘫。

邓朴方受伤半年后,造反派便彻底放弃了对他的治疗,于是便索性把他丢到了北京郊外的清河福利院,直到1971年6月,经过邓公的多次争取后,中央这才同意把邓朴方送到江西。

在江西的这段日子里,让邓朴方感受到了深深的家庭温暖,而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活下去、并且要活出一番精彩人生的决心。而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1973年,邓公第二复出,携家人从江西回到了北京。1975年1月后,邓公开始被委以一系列重要职务,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并在周总理病重的情况下主持国务院的工作。

邓朴方也于1975年后,被安排在总参管理局服务处工作,一干就是9年。

1984年3月15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式挂牌成立,崔乃夫成为首任理事长,邓朴方则任副理事长。

但事实上,成立该基金会的建议最初是由邓朴方提出来的,而之所以首任理事长是崔乃夫而不是邓朴方,是因为当时邓朴方的母亲卓琳打电话给崔乃夫,说邓朴方没有经验,她有些担心,要求崔乃夫担任理事长,帮助一下邓朴方(据崔乃夫回忆)。

然而经过实践证明,邓朴方是完全有能力,能够胜任基金会理事长这一职务的,其母卓琳的担忧有些“多余”了。不久后,崔乃夫就辞去了理事长职务。

1985年,时年41岁的邓朴方正式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党组书记、理事长。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一穷二白、千头万绪,想要真正将其运行起来、发挥作用却并非易事。

当时,基金会的工作主要有四:第一、残疾人的康复;第二、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第四、残疾人的就业;第四、参与社会活动。

工作面这么宽,工作量又那么大,经费就成了大问题,倘若每年就靠国家拨给的几十万元,无疑是杯水车薪。靠募捐,也并非长久之计。

在此情况下,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了:一是继续找国家要,增加拨款额度,但当时国家财政也很紧张,方方面面都需要钱,根本无法拨出更多的钱出来。因此只有第二条路了——办企业,即以企业经营所得来维持事业的发展。

于是,“中国康华实业有限公司”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正式挂牌成立了,并由邓朴方兼任董事长一职。由于该公司归属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领导,因此也被外界称之为——“小康华”。

为了支持助残事业的发展,国家给予了“小康华”很多的优惠政策。其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投资了600万元,国家计委给了500万美元的外汇额度,经贸部给了进出口经营权,财政部税务局给了免税待遇。

公司成立后,投资办了一些工厂,但主要的业务还是放在了“来钱快”的进出口贸易上,从1985年至1987年三年间,“小康华”就实现了5000万元的利润。

按照规定,“小康华”免征的所得税等税种(共占61.7%左右)全部上交给了基金会,基金会又返回大部分用作再投资。据统计,“小康华”在这三年间实交基金会825万元。

不可否认的是,“小康华”自成立以来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除了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外,公司的工作人员也为此付出了很多。

然而,在耀眼的成绩背后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莫过于公司里的一些工作人员在出去说话办事时口气很大,动不动就打着邓朴方的牌子压人。

以致于在1986年整党期间,基金会就做出决定:“小康华”要认真整顿作风,把“不乱打牌子”作为党风好转的标志。

然而,也正是在此期间,邓朴方辞去了兼任的董事长职务。但“小康华”的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也正是这一年(1986年),一起倒卖1000万码全棉漂布的出口许可证事件,不仅让“小康华”信誉扫地,同时也使基金会蒙尘。虽然“小康华”及时处理了涉事人员,但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却无法靠此来弥补。

所以,后来每当人们一提起“小康华”,就说它倒卖许可证。加上“小康华”的一些工作人员平时又爱打着牌子压人,也引起了各地和许多部门的反感。所以,整顿“小康华”已是势在必行。

这年下半年,邓朴方和“小康华”的主要负责人开始酝酿成立“大康华”,即不再由基金会来办,而由国家直接管理和控制。

次年6月初,“大康华”正式成立。

遗憾的是,尽管盘子扩大了,赚的钱也多了,但“大康华”的问题同样层出不穷,其不仅继承了“小康华”乱打牌子的毛病,还由于摊子铺得太大、机构发展过多,导致负担重重,当年四季度,“大康华”各公司的业务基本就停顿了。

那么,邓朴方与“大康华”有无关系呢?

诚然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早在1986年2月邓朴方辞去兼任的“小康华”董事长职务后,就没有继续担任“大康华”的董事长,原本隶属于基金会的“康华实业有限公司”已与基金会脱钩,划归新成立的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小康华”兼任董事长期间,还是辞去职务以后,邓朴方都没有过问过康华公司的任何一桩具体事务,也没有签过一张条子。因此,外界的那些什么“海外有存款”“库里有汽车”的传言也就不成立了。

但作为名人、杰出的人,尤其同时还拥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人,自然会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目标,而这也给了造谣者发挥的空间。

不仅如此,在基金会的募捐上,邓朴方也只是参与了前期的工作,当基金会的工作步入正轨后,邓朴方就很少亲自去募捐。

至于收到的捐款、礼品等,从来都是由专门的部门接收,根本不会过邓朴方的手,所以也就不存在那些谣言了。

对于一位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残疾人事业上的英雄而言,这样的传言也不免让人感到心寒和气愤。但邓朴方却对此表现得很淡然,因为他问心无愧。

邓朴方常说:我们的职业道德就是四个字——人道、廉洁。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四个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638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