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说个比催泪剧还让人鼻子发酸的事儿。前阵子在四行仓库纪念馆当志愿者,碰到个台湾来的大叔,手里攥着张泛黄的老照片,指着墙上的淞沪会战地图直掉眼泪。他说他爸当年就在这儿打仗,临终前念叨了三十年,就想回大陆看看战场,到死都没如愿。这事儿让我琢磨开了:现在两岸关系这么缓和,为啥不请那些还在世的抗战老兵回来走走?
爷爷说:当年打鬼子的,穿灰布黄布都一样拼命
我爷爷今年92了,记性早就不如从前,但一提起抗战那几年,眼睛立马亮得像灯泡。他总说1943年在湖南老家,亲眼见着他爹给穿黄军装的国军抬伤员,后脚穿灰布军装的八路军路过,还分了半袋粮食给村里的娃。"那时候哪管你穿啥色衣服,日本人来了,谁都得抄起家伙干!"爷爷这话,我记到现在。
有人说"国民党打鬼子是装样子",这话真该让他去台儿庄看看。去年我去那儿旅游,城墙砖上的弹孔密得像蜂窝,导游说光这一场仗,国军就死了三万多人。那些倒在血泊里的兵,谁不是爹娘养的?他们的血混在一起,哪分得清是哪派的?
别扯内战那套!老兵只想看看牺牲的兄弟埋在哪儿
有人抬杠:"请国民党老兵回来,是不是想美化他们后来打内战?"说这话的人,怕是没见过真正的老兵。前阵子看纪录片,一个94岁的台湾老兵对着镜头哭:"我当年扛枪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别让日本人占了咱的地,谁管你是姓国还是姓共?"
台北荣民总医院有个老兵更让人揪心,兜里揣着张1945年在南京拍的照片,照片上的他才20出头,站在夫子庙前笑得露出白牙。这几年他总念叨着要回去看看,可家里人怕他身体扛不住,一直没敢答应。你说这些老人,他们在乎的是政治标签吗?他们就是想回当年流血的地方,跟牺牲的兄弟说句"咱赢了"。
再等下去,就真没人能讲故事了!
说出来可能没人信,现在活着的抗战老兵,平均年龄都过90了。去年有个台湾老兵偷偷来南京,颤巍巍找到当年驻扎过的酒店,前台查记录时发现,1937年他真在这儿住过。老爷子捧着那张泛黄的入住单,哭得像个孩子,嘴里反复说"就是这儿,我没记错"。
《两岸民间交流促进条例》早就说了,要推动抗战历史研究。那咱就别光喊口号啊!民间组织牵头,搞个"老兵故地行"多好:带他们去当年打仗的地方看看,给他们做个体检,拍点纪录片。就像《怒江之战》里演的那样,让台湾的年轻人也知道,当年国共兵是咋并肩子把日本人赶出去的。
历史不是用来吵架的,是用来记着疼的
网上总有人吵"谁打鬼子更厉害",其实有啥好吵的?四行仓库的墙还在那儿立着,台儿庄的弹孔还在那儿留着,这些都不是用来争功的,是用来提醒咱:当年有多疼,现在就得有多珍惜。
那些老兵,当年在战场上互相给过馒头,背过伤员,他们从来没琢磨过"统一还是独立"。现在他们老了,就想看看年轻时守护的地方变成了啥样。咱要是连这点心愿都满足不了,对得起他们当年流的血吗?
最让人心里震动的是,官方头一回公开表态,要邀请当年一同抗击日寇的国民党老兵代表前来观礼。这个从未有过的决定恰似一缕暖阳,转眼就在全社会掀起了热烈的回应。
说真的,别再等了。这些老人的时间,真的是按天算的。让他们回来走走吧,看看现在的中国,告诉他们:你们当年没白拼,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6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