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女子带5孩点一碗面多次续面”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广泛热议。在消费凭证曝光后彻底反转。此事不仅揭露了片面信息煽动网暴的危害,更照见了当下社会“听风就是雨”的认知痼疾,隐士奉劝,吃瓜群众不要被流量裹挟。
店家这边的视频上看,是8月13日晚,一个女子带着多名孩子来吃饭,仅点了一碗面,而后顾客利用商家推出的“免费续面”服务,先后续了两次面,第三次续面时商家予以拒绝。随后女子到其他饭店就餐,并给了商家差评,店家随后追至其他饭店拍摄视频,暗示其“占便宜”,引发双方争吵。
店家的视频避重就轻,保留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当隐士看到报道时,还真的以为几个人只吃一碗面,而且还续面,店家觉得委屈,于是拍了视频。
但隐士并没有把这个事放在心上,但这件事却引发网民对就餐女子的围攻,这是出乎隐士意料的。
当年当就餐女子晒出140元消费凭证自证非“只吃一碗面”后,舆论矛头调转直指商家,致其遭反噬性网暴与线下围观。
隐士我并非是南京本地人,是北方人定居于此,虽已习惯了米饭,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仍会选择吃点面条。
兰州拉面是隐士的心头好,而且经常去的几家老板也会贴,如量大请提前说之类的提示牌,隐士在比较饿的时候,也会跟老板打个招呼,量稍微多一点。
这本是件对双方都好的事,怎么就会引发这么大的舆情呢?
甚至在19日,仍霸占抖音社会榜的前4条。
面对大家的质疑,刚开始店主是选择硬刚的,反问“一顿饭140块钱很多吗?”“在大饭店可能都不够一份汤的”。
140元对大饭店确实不算多,但在你这个餐馆还算消费挺高的顾客吧?
当商家调侃:宁愿倒了都不给那七匹狼吃了的时候。
隐士是有点懵的:1、免费续面是你张贴的,如果没有张贴续面的次数,是不是就该遵守这个规则呢?
2、这是顾客,且不说顾客是不是上帝,因为一碗面的问题就说三个大人和四个小孩是“七匹狼”,是不是过分了点呢?
商家单方面发布的“七人一碗面”视频,利用视觉冲击制造道德审判靶子,却刻意隐去顾客实际消费140元的核心事实。这种选择性叙事精准戳中公众对“占小便宜”的敏感神经,瞬间点燃情绪火焰,实在是令人不齿。更有甚者,将“三名女子带四孩”的群体画像,套入“熊孩子家长”“贪便宜女性”等刻板框架。部分自媒体用“巨婴教育”“精致利己”等标签煽动对立,使事件脱离消费争议本质,沦为身份政治的角斗场。
部分网民未核实即挥舞“正义大棒”,对商家“小本经营”的共情压倒理性追问——如儿童续面是否符合店规?服务流程是否存在缺陷?从线上辱骂发展到人肉骚扰,暴戾之气溢屏而出,当真相大白后,才明白站在了自己的对面。这些朋友,有给这7位道歉吗?
顾客行使差评权本是正常反馈机制,商家却以跨店追拍视频的过激方式将消费纠纷升格为“道德讨伐”,暴露出对消费者评价权的敌视。而平台算法对冲突性内容的偏爱推送(商家控诉视频播放量千万级,澄清图文仅数万),无形中成为网暴的“助燃剂”。更荒诞的是,事件反转后“围观面馆”竟成流量生意,这些博主到底是为了自己的流量,还是为了抨击面馆,大家考虑过吗?
初期商家凭视频抢占道德高地,后期顾客靠凭证实现舆论翻盘。公众在“站队-反转-再站队”的循环中,实则是用情绪投票而非事实仲裁。当摄像机成为武器、“有图有真相”沦为伪命题,社会信任基石便被持续腐蚀。最终无人是赢家:顾客遭无端羞辱,商家被反噬围攻。
一碗面条照见众生相。
这场闹剧以商家被反噬收场,恰证明"舆论刀锋终将回旋"的定律。
当我们在碎片化信息中按下转发键时,实则正在为下一场网络暴力填充弹药。要打破"谁声大谁有理"的丛林法则,需铭记:真相从不诞生于喧嚣的审判席,而孕育于冷静的求证中。让真相追上谣言的方法,不是跑得更快,而是愿为等待真相的人点亮路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70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