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价值背后的逻辑,在今年七夕有了格外鲜明的体现——这一届七夕注定和以往不同,消费降级与“舔狗经济”的崩盘在此刻交汇。过去,资本常灌输这样的“鸡汤”:“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爱你的男人,一定会拼命为你花钱”。于是,不少男性掏空钱包,女性则坦然享受,这样的模式似乎成了理所当然。
五年前某购物平台的数据显示,七夕前为女友购置礼物的人数,是为男友买礼物人数的三倍;“女友礼物”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更是“男友礼物”的七倍。送男友的礼物翻来覆去是打火机、剃须刀、内裤,而送女友的,却是项链、手链、口红等价值更高的品类。
但这两年,出现了让所有人意外的转变:男性仿佛“开悟”了,不再甘心当“舔狗”,拒绝盲目为女性消费,也不愿再做“只付出、无回报”的一方。曾经,不管什么节日都能被过成“情人节”,男性不停为女性买买买;如今却截然相反,大量男生开始拒绝为异性高消费,转而把精力和金钱用在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上。
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把当舔狗的钱花给妈妈,能让她开心好久”,这句话引发了无数男性的共鸣与点赞。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有人认为是男女关系的扭转,但背后的真相,或许比想象中更复杂。
这种观念的转变,从来不是单一性别层面的问题。过去,“节日必须给女生送礼”似乎成了共识:2月的情人节要过,3月的女神节要过——原本只给女性长辈过的节日,不知何时换了名字,成了情侣间的“必过项目”;甚至3月、4月还多了白色情人节、黑色情人节。
接下来,五一劳动节要表示,520要送礼物,六一儿童节也得凑热度,618要帮清空购物车,七夕更是躲不开;好不容易挨到八九月份能喘口气,十月的国庆、双十一又接踵而至,双十一没抢到的,还有双十二给男生“弥补”的机会;平安夜、圣诞节要过,年末的跨年、元旦不能少,春节这个重要节日更要“有所表示”;最关键的是,每年农历、阳历两个生日,至少得选一个过。这么算下来,发红包、送礼物几乎成了每个月的固定开销。
有人觉得这不算什么,甚至有女性认为“连过节送礼都做不到的男生,不配谈恋爱”。可偏偏有些女性,自己拿着三千元的月薪,却嫌弃男生送的礼物“不值钱”,抱怨对方“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就像前段时间,各大社交平台突然火了一类文案:“你现在这么舒服,全靠你妈当年不是恋爱脑”。配套的视频画面里,全是养尊处优的“小公主”“小少爷”:要么在自家独栋别墅的泳池里嬉戏,要么在大平层的落地窗前玩耍,要么舒舒服服坐在迈巴赫、劳斯莱斯等豪车上。
镜头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价值的奢侈品服装、包包,就是不经意露出的闪亮戒指、项链;画面一转,要么是“大款爸爸”开车的身影,要么是妈妈肤白貌美的大长腿,主打一个“视觉冲击感”。评论区里,满是吹捧和羡慕的声音。
有人留言:“婚姻的本质,就是给孩子找个有实力的爹”;有人说:“想走歪路,才发现歪路上已经挤满了人”;还有人直言:“以前觉得‘傍大款’不对,现在满脑子想的是‘怎么傍上大款’”“我不仅拜金,还想不劳而获,谁给我花钱我就爱谁,总能找到明知我圈钱还愿意给的男人”。
也有不少男性在评论区晒出豪车、豪宅、存款,公开喊话“来个美女”;下面要么是女生晒自拍求“包养”,要么是排队“接好运”——这种直白的诉求,仿佛一夜之间摆上了台面。以前叫“傍大款”,现在成了“人间清醒”;以前说“情比金坚”,现在成了“恋爱脑”。
不少女性被这类视频洗脑,觉得“逢年过节不给女友转账送礼就是直男”“不会哄女生开心就是直男癌”“工资低、没房子就是屌丝”“身高低于一米七就是三等残疾”。在她们眼里,只有坐在豪宅里喝红酒才叫浪漫,只有高端精致的礼盒才叫“用心”;而那些体贴的照顾、心意大于价值的礼物,一旦折算成金钱,就变得“一文不值”。
这种高强度的“捧杀”,让很多女性逐渐迷失:觉得身边的男性都配不上自己,还会鼓吹“男性给女性花钱天经地义”,以此心安理得地享受对方的供养。
而在资本的疯狂营销下,这些年不少男生成了“默默付出的供养者”,一边忍受女生不断提高的择偶门槛,一边拼命赚钱——可到最后才发现,就算拼尽全力,也满足不了两个人的开销,日子越过越累。
社会对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年轻人要买房、买车、有存款,拼出一番事业,还得有绅士风度,细心呵护伴侣、主动花钱;中年人要保障全家的生活质量,背负所有人的期望,工资主动上交,要懂浪漫,还得任劳任怨“被生活毒打”。但所有不合理的模式,终会迎来反噬。
这一桩桩、一件件,终于让男生彻底清醒。如今,越来越多的男生不想再被“为爱买单”四个字绑架,他们开始呼吁摆脱男女交往中的不平等,拒绝做“只付出、无回报”的一方;越来越多的男性不再为异性花钱,转而学着“取悦自己”。
在这样的观念下,化妆品、鲜花、钻戒的“消费神话”难以为继,结婚生子也不再是年轻人的“必选项”。整个社会都能感受到,男性“去责任化”带来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男生意识到:讨好别人不如善待自己、善待父母;他们不愿再被不合理的要求束缚,拒绝做“舔狗”,不接受单向付出的情感模式,更在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呼吁双向奔赴。
说到底,这不才是健康、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7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