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不及欧美

为什么俄罗斯媒体总爱挑中国汽车的刺?明明中国车在他们市场卖得火热,销量占了大半壁江山,可一转头就冒出各种负面报道。

说白了,这不光是产品问题,还牵扯到市场适应和品牌信任。俄罗斯那地方,冬天零下几十度,路面上撒满盐防滑,中国车过去能不遇点坎儿吗?

俄媒直戳中国车痛处

俄罗斯媒体这几年对中国汽车的评价,可谓是爱恨交加。一边是市场数据亮眼,中国品牌像Chery、Geely、Haval这些,2024年销量占俄罗斯新车市场的50%以上,九成前十名都是中国货。另一边,批评声浪却没停过。

2025年初,Kommersant商业报就发文,说中国车在出租车队里占比70%到80%,但寿命只有15万公里,远不如欧美日韩品牌的25万到30万公里。出租车司机们反馈,开了几年后,变速箱和发动机问题频出,维修费甚至超过新车价。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也报道过,部分中国车发动机寿命只有5到7年,而德系车能撑10年以上。腐蚀问题更突出,Lamark汽车防腐中心测试了17个中国品牌,结果显示在俄罗斯气候下,车身金属件2到5年内就开始锈蚀严重。

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新车半年就现锈斑。JAC、Lifan、Jetour这些品牌,金属部件寿命不到两年;就连Haval、Geely、Chery,也就4到5年。俄媒直接下结论:耐腐蚀性不及欧洲车的三分之一,品质整体落后欧美。

为什么这么狠?因为俄罗斯标准严,车辆得耐零下50度甚至70度的极寒,还得抗盐路腐蚀。中国车过去,塑料件容易脆化,电子配件不稳,漆面薄,底盘弱。

这些不是空穴来风,Reddit上俄罗斯网友吐槽,中国车在盐渍路开几个月,就锈得不成样,远不如以前的德国或日本车耐造。Quora讨论里,也有人说中国车娱乐系统花哨,但可靠性差,冬天启动都费劲。

俄媒这些报道,基于当地测试和消费者反馈,确实戳中了中国车的软肋。俄罗斯市场本来就被西方品牌抛弃,中国车填空是必然,可适应性差也暴露了问题。

中国汽车在俄市场的尴尬现实

中国车在俄罗斯的尴尬,不光是产品本身,还跟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心态有关。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品牌如大众、宝马、丰田全撤,俄罗斯本土产能弱,销量从150万跌到低谷。中国车趁机涌入,到2024年底,超过110万辆中国车在俄路上跑。

但尴尬的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还没改观,总觉得廉价低质。俄媒报道,出租车公司抱怨备件难找,交付期从一个月拉长到45天以上。俄罗斯博主测试中国EV,几个月后锈蚀明显,刀刮漆面就露底。

俄罗斯专家Alexander Korotkov在访谈中说,Geely Coolray引擎12万公里就积碳严重。Reddit的AskARussian版块,网友直言中国车不像俄罗斯本土Lada那样易修,虽然Lada老旧,但零件便宜到处有。中国车修起来贵,还不耐用,尤其在远东泥泞路,开着开着漆面剥落。

Rhodium Group研究显示,俄罗斯开始反击,2024年10月提高回收费,相当于对中国进口车加关税,逼车企本地化生产。像Moskvich厂,本来是苏联老品牌,现在用JAC的套件组装,名义上本地,但核心部件仍靠中国。

俄罗斯央行报告,中国进口占70%以上,但利润受汇率影响大。消费者调查显示,61%觉得中国车不完全适应俄天气,44%嫌金属薄,42%忧腐蚀,29%批电子件差。

Quora上有人问,中国车怎么取代德国车?答案是市场真空,但质量没跟上。俄罗斯人以前开欧洲车,习惯了耐用,现在换中国车,差距明显。

从批评看中国车企的应对之道

面对这些批评,中国车企也没闲着,得想想怎么应对。俄媒的痛点,其实是机会点。像Chery、GWM、Changan这些,2025年加大本地投资,在图拉、莫斯科建厂,组装线用本地工人,逐步本土化。

Reuters报道,六家前西方工厂,现在产中国车型,年产能60万。Moskvich用JAC技术,但计划加焊喷漆,用俄供应商。车企针对腐蚀,改进了涂层和材料,冬天测试优化电池和加热系统。2025年销量回升,电动车出口超200万,俄罗斯份额不小。

俄媒承认,部分中国车低温性能提升,消费者认可率从低谷爬到70%。但问题没全解决,俄罗斯推本地化,车企得合作开发适应车型。像Haval和当地经销商联手,赞助活动提升品牌。专家Sergey Kogogin说,中国车防腐还需加强,振动抵抗弱。

Reddit网友建议,新车买后马上防腐处理,能延寿10到12年。中国车企得平衡成本和质量,价格优势不能丢,但耐用度得赶上。长远看,中俄合作深化,俄罗斯资源丰富,市场大,中国产业链全,互补潜力大。

聊到这儿,不得不展望下未来。中俄汽车市场合作,前景其实挺广。俄罗斯经济回暖,消费力升,政策鼓励投资。中国车多样化,SUV、MPV迎合需求。

2025年,俄媒虽还批评,但承认中国车进步快,从模仿到创新。中国车娱乐系统强,但可靠性需追赶德国。俄罗斯不愿成倾销地,推本地化,中国车企投资建厂,降成本,满足需求。像Avtodom谈组装高端中国车。挑战在支付延迟、美制裁,但机会更大。

中国车若优化防腐、备件供应,品牌就能站稳。俄罗斯网友在论坛说,中国车比老Lada现代,但需证明耐用。中俄战略关系,提供政策支持。总的来说,中国车在俄的路还长,但从批评中吸取教训,就能笑到最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7239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