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言论
9月3日,我们的大阅兵圆满举行,举国欢庆、震撼人心。
可在鲜有人注意的角落,就在阅兵式进行的同时,千里之外的国家安全机关已经布下天罗地网,6名企图向境外泄露国家机密的间谍被一网打尽。
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有人竟带着1448份机密文件准备出逃,还有人把学生的实验数据、摄影爱好者的照片都当成了“赚外快的工具”。
这场阅兵式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展示,更是一场无声的“安全大考”,当人们在电视前为“东风快递”欢呼时,境外间谍机构的“眼睛”也盯着阅兵式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想知道中国新型导弹的射程,想摸清主战坦克的装甲厚度,甚至想通过官兵的精神状态判断军队士气。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中国“反将了一军”,就在阅兵式启动的同一天,国家安全机关通报了6起重大间谍案件,涉案人员里既有手握尖端技术的科研专家,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为了一己私欲,把自己变成了境外势力的“猎物”。
2006年他从国内顶尖大学博士毕业的周某,顺利申请到国外一所知名大学的博士后项目,按理说,这是多少人羡慕的“学术坦途”,可周明的麻烦就始于他递出的一份签证材料,他把博士论文的复印件附在了申请里。
这篇论文研究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属于国家核心战略领域的绝密课题。
境外情报机构一眼就盯上了这份材料,论文里不仅有技术原理的详细推导,还标注了实验室的具体参数和测试数据。
他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立刻通过留学中介联系上周某,先是以“学术合作”为名,请他喝咖啡、送礼物,接着抛出了“50万美元年薪”的诱饵,承诺帮他“在国际期刊发表高影响力论文”。
周某一开始还犹豫,认为他只是个搞技术的,又不是军人,泄密应该没事吧?但对方的攻势越来越猛,先是给他妻子在国内买了一套房,接着安排他去瑞士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程五星酒店、私人翻译。
到最后,对方甚至拿出了已经参与的项目的“证据”,原来,他们早就通过周明的导师,摸清了他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生病需要钱,妻子刚换了工作收入不稳定,女儿上国际学校每年学费也不低。
周某彻底动摇了,从2018年回国到2023年被捕,他分37次向境外间谍提供了213份秘密级文件、89份机密级文件,其中包括卫星通信设备的核心算法、军方测试基地的坐标、甚至某新型雷达的信号频率。
直到国家安全机关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某军工企业的实验室数据频繁出现在境外期刊上,顺藤摸瓜才揪出了这条“学术蛀虫”。
如果说周某是被“金钱”拉下水,那张某的堕落就更让人唏嘘,作为某军工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他2019年被派往某国常驻,负责技术交流。
刚到当地三个月,他就认识了一个叫艾丽的外交人员,金发碧眼,会说流利的中文,还总说“中国的发展让人惊叹”。
艾丽的“示好”很隐蔽,先是借着“了解中国文化”的名义,请张某带她逛北京的胡同、吃火锅,接着在他生日时送了一条定制领带,说是“朋友从巴黎带的”。
张某渐渐放下了戒心,甚至和艾丽发展成了恋人关系,艾丽告诉他怀孕了,可后来张某这才发现,艾丽的“怀孕”是假的,她真正的身份是某国间谍机构的特工。
被拆穿后,艾丽撕下了伪装,对张某威逼利诱,他也对艾丽言听计从,开始利用职务便利,把研究所的机密文件拍照、扫描,通过加密邮箱发给艾丽。
最夸张的时候,他甚至在行李箱里藏了5200份资料,其中1448份是机密级,2022年,张某因为“工作调动”准备回国,艾丽突然“消失”了,原来,国家安全机关早已通过国际刑警组织监控了他们的通讯。
最让人意外的是,6起案件里还有两个“看起来和间谍无关”的普通人,大学生小哲和摄影爱好者李某。
小哲是某985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大三学生,成绩优异,被学校选派到台湾某高校交流,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叫林雨桐的女生。
林雨桐长得很漂亮,自称是“艺术系研究生”,经常约小哲去垦丁看海、去台北101看夜景,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交往三个月后,林雨桐开始“关心”小哲的学习:“你最近在做机器人控制实验吧?我哥哥是做智能装备的,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能让我看看你的实验数据吗?”
小哲没多想,就把实验报告拍给了她,后来林雨桐又要“运动控制算法代码”“传感器测试记录”,小哲觉得“都是同学,分享点资料没什么”。
直到2023年6月,国家安全机关在调查一起境外间谍案时,发现林雨桐的邮箱里存着大量大陆高校的实验数据,顺藤摸瓜找到了小哲。
这时他才知道,林雨桐根本不是什么“艺术系学生”,而是某间谍组织的“情报员”,专门通过恋爱骗取大陆学生的科研资料。
而李某平日里是个摄影发烧友,平时喜欢拍城市风光、自然景观,2022年10月,他在摄影论坛上看到一则“高价征集特殊风景照”的帖子,发帖人说“只要拍军事基地周边的照片,一张给500块”。
李某心想,就拍拍训练场的围墙、停在路边的军车,又不是拍武器,应该没问题,他利用周末去了几个郊区军事管理区,拍了200多张照片发给对方,收到了一万多块钱。
可他不知道,自己拍的照片里有训练场的跑道长度、围墙的高度、岗哨的位置,甚至能看到士兵巡逻的时间规律,这些信息拼起来,就能准确推断出军事基地的防御薄弱点。
2023年3月,李强在拍摄某海军基地附近的礁石时,被巡逻的武警战士拦下,原来,他的相机里存着的照片已经被标记为“敏感地理信息”。
经鉴定,他拍摄的37张照片中有12张属于“军事设施周边环境信息”,差点被境外势力用于制定“抵近侦察方案”。
这6起案件通报后,很多人都在问:“这些人怎么会变成间谍?”其实答案很简单,间谍机构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他们不再像电影里那样扛着摄像机偷拍,而是打着“学术合作”“恋爱交友”“兼职赚钱”的旗号,从“最不可能的人”下手。
九三阅兵式上的钢铁洪流,那些整齐的方队、先进的装备,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关,是无数官兵的汗水浇灌。
而国家安全机关的行动告诉我们,守护这份“钢铁洪流”,不仅要靠军队和科研工作者,更要靠每一个国人的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副教授周某为获取报酬,多次向境外间谍情报机构泄密,涉及我国多种重要武器装备核心秘密,被判处无期徒刑,2025-09-02,杭州日报
与外国女官员生私生子、私藏5200份文件,某部委工作人员间谍罪获死缓,澎湃新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7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