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2020年10月,伦敦。
苏富比拍卖行。
那天其实挺冷的,天阴沉沉的,拍卖大厅里却有点躁动。
一组老照片上台了,起拍价20万英镑。
照片不多,只有12张,黑白的,边角微卷,画质也不算清晰。
可就这一组照片,几分钟内让现场气氛突然紧绷起来,尤其是几位华裔买家,目光都盯死在画面上——
喷泉、石柱、琉璃瓦、铜像……有人低声说了句:“这是圆明园。”
然后价格就开始飙了。
这事儿后来被媒体争相报道,说是“失落的仙境重现”,可真正懂行的都知道,这不是一场浪漫的发现,而是一次迟到的对视。
那12张照片,是圆明园被毁前最后的影像。
拍摄时间是1860年10月5日。
拍摄者是英国战地摄影师费利斯·比托,随军来到北京,刚好在大火前一天,架好相机,按下了快门。
然后,火烧了整整三天。
事后谁都知道,那场火不是意外,是命令。
下令的人叫詹姆斯·额尔金,英军远征军司令,贵族出身,1811年生。
这个人性格强硬,做事不带犹豫。
他在日记里写得很清楚:烧园,是为了震慑清廷。
可是,真要说起来,圆明园到底招谁惹谁了?
得往前倒好几十年。
那时候的北京西北郊,玉泉山脚下,有一片风水宝地。
水净山幽,夏天凉爽。1707年,康熙帝给他的第四子胤禛挑了这块地,建了个园子,还亲笔题了名字——“圆明园”。
起初不大,湖泊、柳树、几个小亭子,简单得很。
但胤禛登基后,这园子就成了正事。1723年,他成了雍正帝,治国手腕强硬,做事讲效率,圆明园从这一年开始动了真格。
派内务府去东北采木、南方请匠人,连宫里的画师也调来画图样。
七年后,正大光明殿建成,园子基本成型。
雍正常在那办公、批折子,等于把皇帝的办公室搬进了园子里。
乾隆继位后,那才是真正的大手笔。
乾隆喜欢江南水景,爱西洋风格,他让人在园中仿造苏州狮子林、杭州西湖,还建了四十景,名字一个比一个文气:“蓬岛瑶台”“曲院风荷”……1744年,圆明园主体完工,占地350公顷,相当于半个紫禁城。
乾隆还不满足,又在东南边建了绮春园(后来改叫万春园),又在东边建了长春园。
三园合并,称“圆明三园”。
长春园里最出名的,就是西洋楼。
乾隆请了传教士设计,建了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等建筑。
那座著名的喷泉,中心有十二生肖铜像,按时喷水,转动时十二兽首轮流吐水,十分奇巧。
那会儿,外国使节来朝见,都会被带去那儿看看,走一圈下来没一个不震惊的。
乾隆得意,非常得意。
他曾在诗里写:“数月之功,得此奇观,诚海内外所无。”意思是,这地方,全天下就他有。
可惜,繁华总是短的。
到了19世纪中叶,清朝面对的局面已经变了。
内部财政紧张,外部压力剧烈。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可这还没完。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英法联军再次进犯。
到了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
圆明园,离北京城不远。
不设防。
英军先进去的,法军随后跟上。
抢的抢,砸的砸,装车的装车。
西洋楼区域最先遭殃。
喷泉被拆,铜像被带走,瓷器、玉器、字画、文玩,全都被装进木箱,运往天津港,再从那里运走。
据当时资料记载,光西洋楼一处,就装了几百箱文物走。
后来这些东西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巴黎东方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些流入私人之手,从此再无音讯。
10月18日,火被点了。
浓烟三日不散。
琉璃瓦在高温下炸裂,松柏烧成焦炭,湖水都被熏黑。
那场火,不只是一次焚烧,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对“天朝上国”最后尊严的公开羞辱。
谁都没想过,那个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地方,会以这样的方式终结。
清廷后来不是没想过修复。1865年,同治帝下旨重修。
可那时候,太平天国还没平,国库空得叮当响。
修了不到一年就停了。1873年,又试图拨款恢复,还是失败。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京,圆明园仅存的残垣断壁也被拆走。
附近村民还用那儿的砖瓦盖房子。
等新中国成立时,园里只剩下一片废墟。
1956年,国务院将圆明园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为遗址公园。
湖泊被清理,断柱成了景点。
游客来来往往,看的是遗迹,想的是往事。
那12张照片,在这之后沉睡了160年。
直到2020年,一位英国收藏家拿出来拍卖。
照片上,海晏堂喷泉还在喷水,十二生肖铜像排列整齐,远瀛观石柱上的雕花依稀可见。
照片模糊,但布局和角度一对,学者们立刻认出来:这是圆明园西洋楼。
那年10月18日,正好是焚园160周年纪念日。
圆明园遗址公园办了一个特别展,把这组照片的数字版公开展出。
那天免门票,进园人数破了纪录。
没有音乐,没有口号。
展厅里只有照片、档案,还有一部纪录片。
讲的是圆明园从建成到被毁的一百多年。
讲的人声音很平静,听的人却很安静。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把它叫作“皇家花园”。
参考资料:
张明远 编,《圆明园史料汇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
罗哲文,《圆明园》,三联书店,1990年
傅高义,《鸦片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
郑振铎 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华书局,1979年
费利斯·比托照片集,《中国摄影史文献选编》,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75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