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现在的专家真是嘴上没个把门的,现在就连赞扬苦难都会被骂,竟然还有人敢批判苦难,大学教授指责那些接送孩子的家长,说这是溺爱、是巨婴式养孩子。
但当过家长的都清楚,这不是我们想要溺爱,是我们不得不“溺爱”,接送孩子背后有太多心酸的理由,而这位大学教授显然是完全不懂。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都接送孩子?背后都藏着哪些苦?
高高在上,不知人间苦痛
每天下午四点半,全国无数中学校门口,都会准时上演一场声势浩大的“迁徙”,电动车、私家车如潮水般涌来,将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家长们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着同一个方向,虽然这是很多人的日常,但每次都会给过往行人带来很大不便。
而接送孩子也成为了被大学教授抨击的关键,他痛心疾首的表示这种接送行为实际上就是“巨婴式养娃”,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培养不出国家栋梁的失败教育,在他看来,这种呵护只会养出温室里的花朵,中看不中用。
此言一出瞬间点燃了家长们的怒火,家长们怒怼专家“没有生活,不接地气”,专家将矛头对准了“溺爱”,但是“接送”对许多家庭而言根本不是一个选择,为了孩子的安全是不得不这么做。
来看看现在下班高峰期的马路就明白了,车流不息却没有信号灯的路口,尘土飞扬、大型车辆出没的在建工地,还有那些从岔路冷不丁窜出来的共享单车,哪怕学校距离家只有500米,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孩子都是威胁。
这种看得见的危险其实还好,而对于每天摸黑出门、披星戴月而归的高中生来说,危险系数更是成倍增加,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们一想到孩子要独自穿行在晨昏交界、行人稀疏的街道上,那颗心就怎么也放不下来。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带着几分叛逆,做事容易冲动,放学路上的小摩擦,很可能就会导致霸凌,有一些危险人物专门盯着学生,他们在学校附近出现,尾随“看中”的学生,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报道,家长难道不嫌麻烦吗?实际上都是为了孩子考虑罢了。
车轮上的私密悄悄话
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怕孩子遇到危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能有一个宝贵的空间和孩子说说话,在快节奏的现代,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他们都有着忙不完的事。
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为生计奔波,孩子为学业所困,亲子间的有效交流被压缩得所剩无几,有些常年加班的父亲甚至连自己孩子上几年级都有些模糊,在这样的背景下,那每天雷打不动的接送时间反而成了一种奢侈。
一位家长可能每天要开车接送女儿的十几分钟,而这也是家长一天中最珍贵的“专属时间”,封闭的车厢隔绝了外界的嘈杂,孩子会叽叽喳喳地分享课堂上的趣事、同学间的糗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孩子真实的校园生活。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孩子也需要有一个情感的沟通,有些敏感话题,在微信上打字觉得尴尬,在家里又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反倒是在和父母一起回家的车上,能很自然地聊出口,路上的时间反而更加宝贵。
孩子考试没考好,一路上家长的怒气和孩子的沮丧都有了被看见、被安抚的机会,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这段共处时光,为本就容易疏远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创造了一个宝贵的交流窗口。
谁来为放手铺平道路
将责任完全推给家庭显然是不公平的,专家的批判不无道理,但是也应该全方位的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本,然后提出解决方法,而不是一位的去指责家长,“溺爱”确实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但如今的接送我觉得真不是溺爱导致的。
关于溺爱,其实很多学校都在对家长进行教育了,学校提出“阶段性独立”,让家长们可以视情况分学期、分阶段的放手,照顾不能是1和0的区别,需要循序渐进的让孩子一点点接受,自己学习着如何独立。
如果真觉得庞大的家长数量影响了交通造,我觉得也可以尝试呼吁社会组建一个专门的“护送队”,由志愿者接力护送孩子们上学,这样就能有效分担家长的压力,家长也应该完成“进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背包、观察路况,鼓励孩子与同学结伴同行。
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才是“发现问题”的关键,专家的一概而论完全就是单纯在情感表达,将家长接送简单地贴上“巨婴式养娃”的标签无疑是一种傲慢,这也让我们真的看到了那些所谓专家的“虚伪”。
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嘲讽而嘲讽,为了辱骂而辱骂,他确实获得了大量的流量,也同时也把自己的招牌给砸了,接送孩子的关键是因为现在的交通实在复杂,家长真的不放心孩子的安全,而日本学生从小学的时候就能独立上下学,关键也正是在这里。
这不仅仅是两国教育有差异,安全体系也有差异,真正的教育不是把责任丢给任意一方,而是在我们发现问题之后能不能全体人员都行动起来,给孩子创造一个能安全走回家的环境,未来的方向,不应该是彻底消灭校门口家长的车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