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杨振宁葬礼结束,盖国旗完成夙愿不到24小时,恶心一幕就出现了

文 | 林轻吟

编辑 | 林轻吟

前言

杨振宁先生从去世到下葬,每时每刻都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

可没想到,葬礼结束不到24小时,恶心一幕就出现了!

盖国旗告别

10月24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哀乐低回,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之间,象征荣誉的五星红旗盖在他身上。

遗像上,杨先生目光睿智温和,遗体旁是夫人翁帆与子女敬献的花篮,缎带上写着“我们永远怀念您”。

翁帆满眼通红站在一侧,看起来神情哀伤,杨先生的大儿子未现身,但小儿子来到追悼会现场。

清华诸多领导、师生和校友,还有社会各界人士排成长龙,从白发老者到年轻学子。

他们以肃穆神情送别科学巨匠,让这场告别成为跨越代际的致敬。

这场葬礼以国旗覆盖,足以彰显至高敬意,告别仪式在八宝山礼堂进行,这也是属于功勋学者会有的高规格待遇。

想当初,1986年,杨先生的挚友邓稼先辞世时,葬礼也曾在这里低调进行,那位“两弹元勋”同样安葬于八宝山。

但因邓老长期涉密工作,在戈壁滩为祖国核物理事业默默奉献,直至殉职他的事迹都鲜为人知,治丧细节也鲜少公开,只有同事与亲友的默默为他送别。

而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1957年荣获诺贝奖,在物理领域深耕几十年,成就斐然。

晚年他归国后,多次捐献个人资产推动科研平台建设,不辞辛苦为祖国培养与人才,这场盛大的送别是对他一生价值的认可。

可就在杨先生葬礼结束,不到24小时就出现令人生气的一幕。

不断有人站出来诋毁他,甚至质疑他曾加入美籍,为什么可以身盖国旗?

用行动爱国

1964年,杨振宁在美生活19年后加入美籍,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痛苦抉择,“移民即背叛”的观念深植于心,父亲至死未完全宽恕的态度更令他煎熬。

但非美籍身份,会让他被挡在美国国立实验室外,而美国提供的科研土壤,让他能深耕理论物理为了科研,他不得不为现实低头,做出这一决定。

入美籍后,他从未与华人世界割裂,身为全美华人协会会长,他以“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自居,扛起搭建中美桥梁的责任。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中美建交当月,杨振宁便以全美华人协会会长身份随团访华,成为首个访华的华人科学家。

此次归国,他受到极高礼遇,国家领导设宴接见。

参与这次会面的名单中,邓稼先这位1950年与他分道扬镳、隐姓埋名的老友排在首位,两人相见恍如隔世。

邓稼先亲手写下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赠与好友,杨振宁看到时热泪奔涌,冲进洗手间整容。

此后,杨振宁两次力劝国家重视基础科学,直接推动北大重启理论物理研。

他为中国科技输血,发起基金会资助近百位学者赴美,复旦忻元龙、南开葛墨林等后来都成为祖国栋梁。

他还帮清华建高等研究院,帮南开设理论物理研究室,他用诺奖荣光宣告中国人能行,更以数十年行动践行对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承诺。

1986年,邓稼先确诊直肠癌晚期,杨振宁两度飞回国探望,留下两人最后的合影。

直至百岁寿辰,他仍对空喊话邓稼先,表示这五十年符合他的瞩望,做到了两人的“共同途”。

杨振宁先生的离去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可有人说他不配身披国旗,这些质疑是多么的荒谬。

央视的态度,早已说明一切!

千里共同途

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逝世当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即刻发布讣告,详述其103载人生轨迹与科学成就。

10月24日,在八宝山殡仪馆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各大媒体直击现场,记录下清华师生与各界人士绵延的送别长队,拍下众人含泪鞠躬的瞬间。

在祖国心中,他是心怀家国的赤子,在世人眼中,他是横跨中西的科学桥梁,他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早已超越国界。

正如自发悼念的民众所言,他留下的不仅是学术丰碑,更是照亮民族自信与科学征途的不朽精神。

杨振宁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科技事业的贡献,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

他完全有资格身披国旗,他是我们应该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他和老友用不同人生轨迹书写的忠诚,但那份相同的家国情怀早已刻入骨髓,如今同葬于八宝山,两人可以再次团聚了。

参考信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53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