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为什么杨振宁去世的消息没有上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作为国家级新闻节目,其内容编排需严格遵循新闻价值、社会影响及节目定位等多重标准。

杨振宁先生虽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但其逝世消息未在当晚节目播出,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新闻真实性的严格核验

名人逝世报道需确保信息绝对准确,避免因误传引发不良影响。

10月17日,网络曾流传杨振宁逝世消息,但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等权威机构及人士明确否认,称“未收到官方通知”“肯定是谣传”。

直至10月18日中午,新华社、清华大学等官方渠道才正式确认消息。

此前一天的“反转”与“证实”过程,要求媒体在发布前进行更严格的核实,确保真实性无误。

2. 媒体伦理的考量

报道名人之死需平衡公众知情权与逝者隐私权,遵循“最小伤害原则”。

杨振宁先生逝世时已103岁,家属及机构选择保护其晚年隐私,未公开具体逝世场所、抢救细节等敏感信息。

这种对隐私的尊重,要求媒体在报道时避免过度挖掘细节,可能影响《新闻联播》对消息的呈现方式。

3. 节目定位与内容权衡

《新闻联播》的定位是“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其内容侧重于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事件。

尽管杨振宁先生的学术贡献巨大,但逝世消息本身属于“人物新闻”,与节目核心定位的“大事”属性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当晚《新闻联播》已安排其他重要新闻(如国内政策动态、国际重大事件),可能对人物新闻的时长产生挤压。

4. 国际媒体报道节奏的影响

截至10月18日晚8点,CNN、BBC、路透社等国际主流媒体尚未报道杨振宁逝世消息。

作为面向全球的节目,《新闻联播》在编排时会参考国际媒体的报道节奏,避免因过早发布而缺乏国际视角的印证。

综上,杨振宁先生逝世消息未在《新闻联播》播出,是媒体遵循真实性原则、伦理规范及节目定位的综合结果,并非对其贡献的忽视。

后续清华大学发布的讣告及社会各界的悼念,已充分体现了对其一生成就的尊重与认可。

杨振宁是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科学家。难道对他的悼念仅限于清华大学?

之前是没有这个惯例的。

华西村的支书吴仁宝逝世时,新闻联播是发了新闻的,而且所有的常委都送了花圈。

居里夫人逝世后,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钱学森逝世后,举行的也是国葬,九名常委全部出席遗体告别仪式。

今天,送别杨振宁先生

著名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杨振宁先生

因病于 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此前报道

今天(10月24日)上午

杨振宁先生 遗体告别仪式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清华师生校友和各界人士

自发 前往 八宝山革命公墓

送别杨振宁先生

队伍绵延成长列

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 年轻 的学生

人们神情肃穆,眼中泪光闪动

“杨振宁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

但他为后人点燃的科学之光

永不熄灭

指引我们在人生的奋斗之路上坚定前行”

告别仪式现场

杨振宁的学生在追忆导师时几度哽咽

清华大学法学院 2024级博士生陈子晗

曾在清华原创话剧

《马兰花开》中饰演邓稼先 此前报道

这段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

杨振宁与邓稼先之间

“千里共同途”的深厚情谊

和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

当看到礼堂外清华师生

手捧杨先生遗照排起静默的长龙时

他深受触动

“十二年间

我有幸在先生身边工作

目睹了他为高研院发展鞠躬尽瘁

杨先生是科学伟人

他的人格魅力令人终生感念”

送别队伍中

清华大学退休教师吴念乐

热泪盈眶地回忆着与其相处的点滴

“杨 先生 获得诺贝尔奖

不仅是科学上的伟大成就

‘帮助中国人克服了

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在等待送别杨振宁先生的队伍中

一对父子默默随行,神情凝重

他们 自发专程 赶来

送别 杨 先生最后一程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

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

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他的精神

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砥砺前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53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