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演都不演了!杨振宁去世仅8天,恶心的一幕出现,结局大快人心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2025年10月18日中午,103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北京安详离世。

本该是举国哀悼、缅怀大师的时刻,网络上却在短短几天内冒出各种恶心的谣言。

18亿遗产、怀孕生子、被迫守寡,一条比一条离谱,一个比一个恶毒。

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想的?

一位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

杨振宁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了。

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35岁就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份成就放在全世界都是凤毛麟角。

他的一生跨越了一个多世纪,见证了中国从战乱到崛起的全过程。

10月18日中午12点,杨振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清华大学在当天下午就设立了吊唁处,从18号一直开放到24号。

10月24日上午9点,八宝山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按理说,这样的场景应该是庄重肃穆的,所有人都该怀着敬意送这位科学巨匠最后一程。

杨振宁的人生经历丰富得像本传奇小说。

1950年,他和杜致礼结婚,这段婚姻维持了53年,直到2003年杜致礼因病去世。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走进了婚姻殿堂。

这个决定当时就引发了巨大争议,54岁的年龄差让无数人指指点点。

2015年,杨振宁做了个重要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定居清华园。

网络上突然刮起了妖风

杨振宁去世的消息传出后,翁帆在10月19日发了悼念文章。

本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妻子哀悼丈夫,天经地义。

谁知道就在杨振宁去世第4天,网上开始疯传一个消息——说杨振宁留下18亿遗产,全都给了前妻的子女,翁帆只有一套别墅的居住权。

这个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好像真有那么回事。

紧接着第5天,更多谣言冒了出来。

有人说翁帆怀孕了还生了孩子,有人说翁帆的母亲一直劝女儿图财,还有人编造说杨振宁控制翁帆,婚姻根本不幸福。

去世48小时内,各种恶意抹黑的帖子铺天盖地。

那些键盘侠们像是憋了一肚子坏水,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机会。

到了去世第6天,针对翁帆的谣言更是变本加厉。

有人说她"完成照顾任务"了,现在必须守寡,不能再婚。

这些话说得有多恶毒,简直让人不敢相信是从人嘴里说出来的。

谣言背后藏着什么心思

这些造谣的人到底什么心态?说白了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翁帆和杨振宁的婚姻,从一开始就被无数人质疑。

年龄差距大,这是事实,但两个成年人的自由选择,凭什么要被别人指手画足?

那些编造18亿遗产的人,心里想的无非就是"看吧,我就说她图财吧"。

可实际上根本没这回事。

杨振宁的资产安排一直都很合理,助理后来出面辟谣,说这些谣言用心险恶。

翁帆在2023年就在日本的一个酒会上澄清过遗产问题,可这些人就是装作没听见,继续编故事。

更恶心的是那些说翁帆必须守寡的言论。

杨振宁生前就公开表态过,他不希望翁帆孤单,如果他先走了,支持翁帆再婚。

这是多么开明的态度啊,可那些人非要把封建糟粕那一套搬出来,仿佛女人就该为男人守一辈子。

真相其实早就摆在那里

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到底怎么样,外人凭什么评判?他们在一起生活了21年,这21年里翁帆照顾着年迈的杨振宁,陪他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杨振宁也从来没有亏待过翁帆,给她足够的尊重和关爱。

杨振宁的学生施一公等人在老师去世后发文缅怀,字里行间都是对老师的敬意和怀念。

这些真正了解杨振宁的人,从来没有说过他和翁帆的婚姻有什么问题。

反倒是那些素不相识的网民,隔着屏幕就敢编排别人的人生。

翁帆的人生选择,从来都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

她选择和杨振宁在一起,有她自己的考虑和感情基础。

这些年她一直低调做人,从不炒作,也不出来解释什么。

可就是这样,还是有人要往她身上泼脏水。

造谣者终于露出了马脚

谣言传得越来越离谱,终于引起了平台的注意。

那些造谣的账号一个接一个被封禁,永久禁言。

这些人躲在匿名账号后面,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杨振宁的助理多次出面辟谣,把事实摆在公众面前。

18亿遗产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杨振宁的资产构成很清楚,不存在什么巨额遗产分配问题。

翁帆怀孕生子的谣言更是荒唐,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瞒得住?

那些编造翁帆母亲劝女儿图财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

翁帆的家庭背景一直很清白,她母亲也从未做过这种事情。

至于说杨振宁控制翁帆,婚姻不幸福,更是无稽之谈。

两个人的相处模式,外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真正的感情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正义虽迟但终会到来

平台的处罚力度很大,那些造谣传谣的账号被一扫而空。

评论区里还在散播谣言的人,也被迅速禁言。

这次的处理速度和力度,让很多人看到了网络环境治理的决心。

公众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起初被谣言带节奏的一些人,在看到真相后纷纷表示歉意。

更多理性的声音开始占据主流,大家开始讨论杨振宁的学术贡献,回忆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翁帆没有出来回应那些谣言,她选择用沉默来面对一切。

这份淡定和从容,反而让那些造谣者显得格外可笑。

她只是在10月19日发了悼念文章,之后就再没有发声。

这种做法其实是最明智的,清者自清,何必理会那些宵小之辈?

一场闹剧终于落幕

8天时间,从杨振宁去世到谣言被澄清,这个过程让人看清了网络的阴暗面。

那些躲在屏幕后面的键盘侠,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女人,这种行为令人不齿。

杨振宁的一生,应该被铭记的是他在物理学上的卓越贡献,是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他35岁获得诺贝尔奖,这个成就至今无人能及。

他在晚年回到中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这些才是应该被记住和传颂的东西。

翁帆和杨振宁的婚姻,无论外界如何评说,都是他们两个人的选择。

21年的相守,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些质疑他们感情的人,根本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只是凭着自己的臆测就下结论。

造谣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翁帆得到了清白,杨振宁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这个结局确实大快人心,让人看到了正义的力量。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传谣必然会付出代价。

这次事件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和判断力,不要被谣言牵着鼻子走。

尊重逝者,尊重他人的私人生活,这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那些为了流量和关注度不择手段的人,终将被唾弃。

杨振宁走了,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永存。

翁帆的人生还要继续,她有权利选择自己未来的路。

希望这个社会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恶意揣测和道德绑架。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个权利不应该被年龄、身份或者其他任何因素所限制。

结语

杨振宁去世后的这8天,简直就是一场荒唐的闹剧。

那些造谣的人终于得到了惩罚,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件事提醒我们,网络不是随便说话的地方,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希望以后这样的事情能少一些,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宁,别再让键盘侠们兴风作浪了。

信息来源:

清华大学官方公告(2025年10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资料

诺贝尔奖官方数据库记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55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