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能精准追踪涉诈资金,为何跟不上100多吨粮食的物理轨迹?
网友的这句灵魂叩问,不仅戳中了无数普通人的痛点,同时也揭开了电诈治理中执法精度与民生温度如何平衡的深层命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新乡一对母子将100多吨辛苦种出的小麦售出,换来28万元“活命钱”,谁曾想收购客商竟是电诈分子。交易仅两天,母子俩的银行卡因涉诈被冻结。更让他们绝望的是,粮食不知所踪,买家也彻底失联。
面对可能将面临“钱货两空”的绝境,这对母子俩抱头痛哭。他们的哭声里,藏着普通群众的无助与辛酸,更叩问着执法为民的初心。
不可否认,冻结涉诈资金是警方打击电诈、防止赃款转移的必要举措,于法有据。但矛盾的核心在于,同样是受害者,为何涉诈资金能被精准锁定,被骗的100多吨小麦却杳无音信?
既然技术手段能循着资金链顺藤摸瓜,为何追不上满载粮食的货车轨迹?
通过媒体报道,我们知道这对母子的交易无可指摘。他们合理报价、现场监装、钱货两清,每一步都符合市场规则。
他们并非电诈同伙,更未参与洗钱,售卖粮食获取的粮款也是善意的取得,如今却因粮款来源涉诈,可能遭受损失。
他们的遭遇令人揪心。
事实上,在此事件中,这对母子售卖的100多吨小麦的追踪,本不该是难题。
比起无形的资金流水,我认为满载粮食的货车、驾驶车辆的司机、运输途中的轨迹,都是实实在在的线索。
可如今,电诈资金能够追踪到,而粮食却偏偏杳无踪迹。
这就难免让人质疑,到底是追踪粮食的难度真的远超资金溯源,还是民生困境在电诈案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执法的意义,不是简单的“涉案即冻结”,更不是将调查成本与损失风险转嫁给无辜民众。我们绝不能因为一个受害者出现,就再人为制造出另外一个受害者。原始受害人与善意交易者,我认为都应该是法律保护的对象。
100多吨小麦,关乎一个家庭的生计,更关乎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仰。
既然能凭借技术精准锁定资金流向,那为什么就不顺藤摸瓜去查找到粮食的去向?既然能严格执行法律规定,那就更应兼顾民生冷暖。
执法的终极目标,是守护公平正义,而非制造新的困境。都说人民警察为人民,希望人民警察在办理此类案件时,不仅要冻得住赃款,更要帮得了百姓。
绝不能让群众辛辛苦苦的劳动所得,因他人的犯罪行为而付诸东流。
我们既要让技术追踪既盯得住钱,同时也要看得见粮;
既要让执法行动既守得住法,也要让执法暖得了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57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