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00后们还在把“出家”当作玩笑话时,有的00后,已经悄悄还俗了。
“2023年本科国际贸易毕业,在上市公司做了一年精益工程师,外资做了半年猎头,出家一年,现在还俗了,有无上海的公司捞捞,啥都能干。”
今年5月,25岁,出家一年还俗的嘉翊在小红书上发帖求职,评论区全是年轻人对找工作的“焦虑”:“为什么要从上家离职? 是否接受我们给你做背调?”“你跳槽太频繁了,没有超过一年的工作经历。”“你在最不好工作的时候出来找工作。”
有人给他提建议,可以当开光师傅,或帮人“算算八字”,嘉翊回复:“算命是道士的饭碗啊,这个超纲了。”
还有人为他扼腕:“不是,你糊涂啊,你当和尚的时候咋不拍vlog当博主呢?”
嘉翊没有被上海的HR捞到,却收到广州一家做心理疗愈的创业公司的offer,于是他从安徽深山的小庙下山,重新回到广州城中村的出租屋。“适应了两天才把那股想吐的感觉消化下去。”他还成了一名“出家还俗”博主,吸引了一批渴望改善现实处境、治愈精神世界的年轻人。
出家,是因为有太多人生问题想不明白,他觉得自己应该出家。选择还俗,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去工作。听起来很玄,但似乎就是那么回事。
以下是嘉翊的讲述:
文 |李渔
编辑 |张轻松
运营 |芋头
1
还俗的念头是在一瞬间冒出来的。那天我刚刚做完课,回到房中,忽然就觉得到了该要下山的时候。
倒不是因为我对出家这件事情有什么不满。恰恰相反,我一直很喜欢山上的生活。虽然庙很小,日子也清苦,但清清静静,每天只要念经和打坐,不用胡思乱想,生活没有很多烦恼。
可是在内心深处,我就是有了还俗的念头。
后来我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师父听,师父先是正襟危坐,淡淡地告诉我:“你要遵从自己的心。你的话可以骗你,但你的心永远不会骗你。”
然后他又微微一笑:“万一下山后没地方去,你就去找个庙,继续去当和尚吧。至少能混口饭吃。”
听了师父的话,我决定还俗。还俗的过程很简单,比从公司里离职还要简单,不用写离职申请,只要带上自己的东西,换上一身便服,走出山门,就算回归到了尘世了。
不过在正式走出庙门之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我得先给自己谋一份工作。

▲ 还俗前嘉翊在社交媒体上求职。图 / 小红书@我的修行岁月
出家当和尚,虽然清苦,但不愁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可一旦还俗,这就成了最大问题。和同龄人相比,我最突出的优势是念经和打坐,能一坐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但肯定没有哪家公司会特意邀请我去做这样的事情,因此我也只能像众多求职者一样,不停地在招聘网站上丢出简历。
和别人唯一不同的,是我简历上的两行字:
XX庙,出家一年
职业:和尚
结果可想而知。简历丢出去了很多,但一直见不到回音。后来在社交媒体上,我也试过列出自己的履历,结果没吸引来用人单位,反倒是许多人一看我是和尚,就要争先恐后地给我介绍女朋友,更有人希望我去给挖掘机开光。

▲ 网友和嘉翊在评论区互动。图 / 小红书@我的修行岁月
这样的结果着实让人有点儿啼笑皆非了。好在我已经出家了一年,磨练出了心性,本着一切随缘的心态,干脆把手机一关,不急不躁,只全心全意地继续打坐念经。
就这样过了7天,忽然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联系了我。他告诉我,公司正要上线一家互联网项目,专注于以宗教之外的方式,来帮助年轻人解决迷茫和焦虑。虽说这件事情和宗教无关,但似乎又和我在山上所修习的目标没什么两样。
在和对方聊了10分钟后,我就敲定主意,揣着4000块的全部身家,拜别师父,离开山中,一个人冲向了广州。
下山那一天,突然从山里出来,闻到城市钢筋水泥的味道实在是需要适应,过了两天才把那股想吐的感觉消化下去。
广州的天很蓝,荔湾的景色也很美。我站在荔湾公园湖畔,沿着河边眺望对岸,清风拂面,接着我去永庆坊门口50米的许愿屋,抽了个牌卡。
为了保持体力投入工作,我不再能每天念经打坐,也开始重新吃肉。算下来,那时距离我正式出家,正好过去了一年。

▲ 嘉翊去许愿的永庆坊。图 / 视觉中国
2
关于我出家的念头,可以追溯到2023年。
2023年初,因为工作上的不愉快,我从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回到了安徽老家。
那时候我正23岁,大学毕业没多久,在别人眼里正是为事业奔波的年纪,可在心里面我却完全没有去工作的欲望。我既不愿去投简历,也不愿去谋划未来出路,整日里我就靠着上一份工作攒下的那点积蓄坐吃山空。
虽说这样的日子让人睡眠充足,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好好赖在阳台上晒太阳、观察花鸟鱼虫,可日子一久,人难免也会变得迷茫了起来。我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去做点儿什么,可又实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偶然之间,我刷到了一个关于禅修的短视频。简介上的一句话特别吸引人:
免费禅修,包吃包住。
那还犹豫什么啊,这不就相当于不花钱,还能去旅游么?
我就这样离开了心爱的床,迈上了去往湖北的火车。
所谓的禅修,其实和修禅并非完全相同。禅修用不着一本正经地打坐,来上课的也不是寺庙里的高僧,更没有人在旁边念经,相反,只有老师在前面,细声细语地反反复复说:“要观察自己的呼吸,用心体会自己的呼吸。”
你可以想象禅修班里的画面——一群人盘着腿,闭着眼,席地而坐。周遭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像石化了一样,一石化就是一个小时。但说来也很奇妙,在石化的过程里,我却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感。

▲ 禅修画面。图 / 小红书@我的修行岁月
生活里的烦恼和迷茫仿佛烟消云散,工作上的不快也无处遁寻,我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胸口的起伏,能感知到的只有一片空旷,仿佛自己和周围世界融为一体。
这场“包吃包住”的禅修一共七天,结果我足足“包吃包住”了十几天才返程。
而这一场禅修也带来了两个后果:
首先,我躺不住了,觉得与其在那里胡思乱想,不如专注于眼下的事情。禅修结束后一回到家,二话不说,我马上开始去找工作。很快,一家上海的猎头公司给我发来录用通知。
另一个后果是,我渐渐迷上了佛学。在上海工作了半年后,因为家里出了一些变故,我不得不辞掉工作,返回了老家。等再回到上海时,我还没来得及去找新工作,却先被一个一起学佛的朋友拉到了庙里面待了两个礼拜,后来又被庙里的老和尚带去五台山待了100天。
也就是在五台山上,我做出了出家的决定。

▲ 嘉翊在五台山上做了出家的决定。图 / 讲述者提供
3
我决定出家,一个原因是和尚们天天劝我出家。
不像网上高薪招聘研究生的那些知名寺庙,散落在山林间的小庙其实没有年轻人会去。毕业以来,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这么抢手。
在五台山上,一个和尚告诉我说,现在许多出家人没什么文化,而我不一样,“你看你,别人说不明白的道理,你三言两语就能给讲得明明白白。”用他的话讲,“就缺你这样的人才去弘扬佛法。”
另一个和尚直接说:“你长得这么魁梧,还懂外语,出家多好,多适合当和尚。你看,现在好多人都是因为生病或者残疾才当和尚。”
还有和尚干脆要给我写推荐信,说这个庙了不得,一般人想进都进不去。甚至还有大师直接拉着我和不在山上的和尚远程视频,迫不及待地想让我拜师,如同面试。
每天被这样轮番轰炸感觉就好像毕业生去找工作,发现自己简历还没投,就收到了一大堆大厂offer,难免会动心。

▲ 图 / 《请回答1988》
不过对我来说,之所以选择出家,更深层次的理由,恐怕还是在于我需要找到一个“答案”。
从小到大,有太多事情我想不明白了。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读书时,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按照固定的人生套路,我大概率会考进一所不错的大学,然后找一份不错的工作,继续做一个“好学生”,一个“有出息的人”。
但这样的人生套路,却在高三的时候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因为我和女同桌关系密切,就被班主任怀疑“早恋”。尽管我一再解释那只是“纯洁的友谊”,可百口莫辩,班主任认定是“早恋”那就是“早恋”。
紧接着,我又因为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回家打了一个月点滴。可是这样的行为,却遭受了家人和班主任的质疑。他们斥责我装病,认为我只是不想读书。
这两件事情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为什么就没有人相信我呢?为什么人们只相信自己认定的事实,而不愿相信真相呢?
于是几乎整个高三,我都没有再去过学校。无论这是反抗也罢,还是逃避也罢。
幸运的是,我虽然缺勤了将近一年,但还是考上了大学。这给了我远离家乡的机会。只是就算走出了家乡,人生的困惑还是接连不断。
毕业后我去了一家知名企业做管培生。那时候我的志向是成为全国最顶尖的职业经理人,于是一年的时间里,拿着5000块的薪水,干着“007”的工作,一礼拜6天上班,周末还要努力写周报。
这样努力了一年,各项KPI都超额完成,可是到头来在薪资上,却比那些后入职的管培生要少一半。尤其是,这些管培生都跟着我做项目,还要喊我一声“师傅”。用公司的话说,这就是制度。
尽管后来在争取下,我的薪资追上了其他人,可我还是决定离职了事。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我开始思考这样的职场到底适不适合我。

▲ 职场让人困惑。图 / 《凡人歌》
职场让人困惑,但让人困惑的也不只有职场。后来我在上海做猎头时,要和各种各样的求职者打交道。对求职者来说,最看重的是薪资,而薪资又关系着生活。
一个在知名外企的海归告诉我,他现在常常焦虑,因为他三十几岁,到了该买房买车结婚的年纪。而上海的物价,又着实让人绝望。另一个人,虽然学历不如他,收入不如他,可一样的年纪,也说着一样的话。
后来我发现,社会上每个人似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无论他是风雨无阻的外卖小哥,还是衣冠楚楚的陆家嘴白领,只要到了这个年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一致的焦虑,这似乎成了人生注定的难题。那么10年后,我要如何面对呢?
毕竟上海的高楼大厦林立,而我只是众多不起眼的仰望者之一。
这个问题困扰着我,让我一想到它,就不能好好生活。而在五台山上,我找到了另一种解答方式。
和热热闹闹的都市不同,五台山的生活很安静也很单调。每天面对着的,只有佛像和数以百计的光头。而我那时也剃掉了头发,是光头中的一员,吃在庙里,住在庙里。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朴素的寮房,但简简单单,最适合修身养性。
一开始打坐的时候,会腿麻,皮麻,肉麻,血麻,筋麻,慢慢熬一下,忍到从大母脚趾或者膝盖处慢慢有一丝凉气出来,过了肉麻关基本上就不太会腿麻了。
山上没有信号,也没有太多的游客,倒是有很多的牛和羊,偶尔也会跑来两只狐狸。不打坐的时候,我就在寺庙外,找一块石头坐下,看看天空,看看牛羊,再喂一喂狐狸。
如此度过了100天。

▲ 嘉翊时常坐在石头上和老和尚聊天。图 / 讲述者提供
4
那就出家吧。
我选择的师父是一个70岁的老者,手背上的皮肤看起来比我的还要细嫩。他笑起来时,表情纯粹得像个小孩子。
我和他只聊了一些家常,就决定和他下山了。一方面除了感觉自己和他很有缘分,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一句话。
我问他,出家一个月就1000多元的单资(收入),要是我出家了,生病了没钱治病怎么办?
师父回答:“你生病我肯定给你治。你喊我师父了,做师父得干师父该干的事。”
庙位于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上,距离城市很遥远。庙也并不大,出家人和居士加起来,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这意味着不要指望着靠出家来发家致富,同时也意味着这的确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出家的最后一步,是剃度。大庙里仪式繁复,在这所小庙里就简单多了:穿上僧袍,简单的仪式走一走,念一念经,再把头发刮一刮,给一个法名,我就摇身一变,从之前公司里的“嘉义”,变成了庙里的师父。
因为之前已经有了打禅七的经历,寺庙里的生活我并没有什么不适应:每天四点半起床,然后去上早课和打坐,吃过午饭下午继续打坐上晚课,等到晚上九点准时上床睡觉。和工作相比,出家要规律而健康多了,无非是起得早一点,睡得也早一点,却没有KPI和写不完的汇报。

▲ 正在打坐的嘉翊。图 / 讲述者提供
作为刚入门的普通和尚,我也用不着去给居士们讲经,每天要做的,只有不停地打坐,做好自己的修行。佛教说“即心即佛”,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做事情时,他的心有没有全部放在当下这件事情上。换句话说,如果做和尚也是一份工作的话,那打坐时候就一心一意打坐,念经时候就一心一意念经,走路就只关注走路,吃饭就好好吃饭,不要有那些杂七杂八的念头。
从这个角度上看,从前我的各种不解和各种焦虑,实在是多余。
除去打坐和诵经之外,我也会去砍柴。山上没有太多其他事情可做,砍柴这样单调的体力活也就变得充满了乐趣。先找到合适的树枝,然后挥下镰刀,将树枝绑好再背回庙里面,一路上汗流浃背,可是只要专注于把这件事情做好,在我看来也是修行。
庙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砍柴是我的职责,也有人负责其他的事情。扫厕所的师父和我关系很好,他跟我抱怨说厕所里总有人上完厕所不去冲水,每次他辛辛苦苦擦得干干净净,可回头再一看,又变得肮脏不堪,“你说就这种素质,也配当和尚吗?”
我想了想,告诉他:“对你来说,这其实也是修行吧。”
他想了想,觉得也对,后来就再也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了。
5
有人不冲厕所,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说起来寺庙虽然号称远离世俗,但也绝非世外桃源,世俗的事情一样也不会少。
庙和公司也多少有几分相似的地方。小庙就像一家小企业,员工少,内斗也少。而大庙香火旺盛,自然是非也就多。我所出家的地方虽没有什么风波,但在这个圈子里时间久了,也多少听闻过一些八卦。
在网络上,当和尚总是和赚钱联系在一起。虽然“月薪三万”有些夸张,但也并非完全虚构。据我所知,一些大的寺庙里,和尚单资破万元并不稀罕。
我曾见到有寺庙的宾馆足足有三层楼高,里面的装修也不比普通连锁酒店差。还在景区,住一晚上最少也得200多块钱吧。
单单把出家当做工作的故事我也听到一些。
比如后来我在广州时,就曾听人讲起一个故事。他知道的一个和尚不光收入颇高,还有家室。红尘和净土两不耽搁,居然在他身上可以如此自洽。
我没亲眼见到过这样的大师,无法验证对方所说的真伪。不过据我观察,在出家人里面,动机不纯的也的确大有人在。
我老家一直流传着一种观点:只有穷得吃不上饭的人,才会去出家当和尚。
还有人认为,出家人比不出家的人更有福报,但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追求精神世界圆满是一种幸福,家庭圆满也是一种幸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一万人心中就有一万个福报。谁也无法准确定义福报是什么。

▲ 嘉翊在五台山行脚。图 / 讲述者提供
走投无路才出家的和尚有之,不为“讨口饭吃”的和尚自然也有人。我见到许多人在出家前吃穿不愁,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结果最后还是来到庙宇,纯粹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
有一位师父我十分钦佩。在出家前他事业有成,忽然有一天,他想要出家,去过晨钟暮鼓的生活。但他并没有立刻出家,而是转头去做了5年生意,直到赚到了足够孩子长大的积蓄,保证家人衣食无忧后,才最终带了3000元现金,径直来到庙里剃掉了头发。
我问他既然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要选择出家。他告诉我他是为了修行,去寻找到自己没有的东西。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说众生平等,但每个人的念头却并不平等。
而在佛教圈里,另一个不平等的事情,是男女修行者地位上的不同。
还在五台山上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我们吃茶点的时候,负责沏茶倒水的,永远都是尼姑,而不是和尚。这样的场景,像极了很多公司开会时候的样子。
而在出家后,一个师父告诉我,有一次他去别的寺庙打禅七,因为僧多椅子少,许多僧人都只能席地而坐。他坐在地上无所谓,但是他却发现一个尼姑堂堂正正坐在椅子上,而且就在他面前。
这就很有所谓了。他忿忿地告诉我:“一个比丘尼不懂事,难道寺庙里的维那师父(寺院中的执事)也不懂事吗?”
禅七只做了一场,这位师父就愤然离开。
后来我知道,从佛教角度上来说,这个师父并没有错。比丘尼见到比丘要行礼,是佛教戒律,无关年龄和地位。换句话说,那个比丘尼没有给他让座,属于破戒了。可是另一方面,我又始终觉得男女平等才没有错,既然都是出家人,那就该一切平等。
关于戒律,我自然是无力去改变的。我能做到的,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自己问心无愧。
比丘尼的收入要比比丘少很多,许多比丘尼都被衣食住行所困扰,甚至连买卫生巾都要精打细算。还在五台山上时,我就散尽了自己的工作积蓄。我想:既然自己要出家了,还留着这些钱有什么用,倒不如来帮那些贫穷比丘尼来度过眼前的困境更为实际。
我想,这也是一种修行。
6
其实修行不光在是庙里,也在生活处处。
来到广州后,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不再容易被各种情绪左右了,也容易变得知足了。在上海时,我住在静安寺的一间公寓里,楼下就是地铁,出门满眼繁华。每天上班,一个人总要西服笔挺,在镜子前用发蜡把头发抹得油亮。好像只有自己足够精致,才能匹配这座城市。
而来到广州后,我搬进了城中村,出入短裤短衫,住在“握手楼”。租住的房间很小,一条门帘就隔绝出了客厅和卧室。卧室里面,也只有一张床和一个书桌。窗外就是另一栋楼,几乎见不到什么阳光。但在我眼里,这样的房间已经足够奢侈,连床和书桌都是多余的,反正书桌我也用不上,睡觉是不是在床上也并不重要。只要有足够的地方能让我躺下,能让我打坐就好。

▲ 嘉翊在社交平台上找房。图 / 小红书@我的修行岁月
我甚至觉得如果公司空间大一些,干脆直接住在公司里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在乎那些物质上的侵扰,也就没了众多烦恼。
换句话说,我下了山,可又没下山。
其实修行不一定要在庙里,如何对待当下,本就是一种修行。
在网络上,很多人倾诉自己的苦恼,也有人说现在我还俗,是在最不好找工作的时间出来找工作。但在我看来,这好比下雨的时候雨伞值钱,不下雨的时候雨伞就不值钱。人就像是雨伞,而现在的就业市场晴空万里。会不会焦虑,在于你能不能接受当下。如果你接受了,其实也就没那么多困难和烦恼。
很多人问我出家生活与世间工作有什么区别。本质上没有区别,无非换个地方做不同的事罢了。在山里面脑子里有个时间,几点起床,几点打坐,几点吃饭等等,在世间工作换成了什么时候交项目;在山里诵经是我的工作,在世间让项目正常运行是我的工作,有区别吗?
还有人问我回来后吃肉吗?吃。刚开始吃会上火,也曾断了一段时间,但是发现体力跟不上,后来就循序渐进地吃,先从肉汤开始到慢慢地可以稍微吃点肉,现在已经可以适应一天头脑风暴10小时的工作节奏。
刚开始我还每天打坐,甚至中间有段时间我还开始练起了不倒单(一边打坐一边睡觉),但是后面发现会非常影响工作状态,也一度地停止了。有网友调侃:“原来修行人也会被工作榨干体力啊,肉汤续命太真实了。”也有人说,“原来修行和工作都是修心啊,被你的状态治愈到了。”
我会积极和网友互动,大家都是年轻人,对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多困惑。我们公司的心理健康疗愈创业项目,也是基于这几年人们的需求创建起来的。
有人问我还会出家吗?不会,命运既然让我回来了,那我自应适应世间节奏,世人去深山老林本质就有逃离的潜在需求(小部分人除外),短暂逃离职场,家庭矛盾,但是回来之后依旧如此,花了钱不说,好像也耽误了时间。大家知道我是修禅的,禅和子讲究大无畏,若一点工作的小问题就把我打倒了,那我修的又是哪门子禅呢?
出家让我明白了,所有的烦恼,都在于求而不得。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其实可能永远也想不明白,也不要去焦虑10年后的未来到底如何。其实做好眼前的事情,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我偶尔会想到在山上的日子,比如第一次看到和尚拿着梳子梳头。我猛得想起当初面试时有一个题目是,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好家伙,死去的记忆朝我汹涌袭来,我就看着他笑道:你一个和尚天天拿个梳子,咋滴啊,你还梳个头呗?
他梳了一下头,淡淡地道:我这是促进血液循环,你看这个脑袋下面这里要经常梳一下,年纪大了不容易堵塞。我说:来来来,你来给我加持一下子。我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一年时间,我和山上的老和尚,从吵架时面红耳赤到离别时泪眼婆娑。我有时候会幻想,有一天带着妻子孩子突然站到他们面前,他们会是什么反应。

▲ 山上的霞光。图 / 讲述者提供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60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