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戴眼镜上太空,专家揭秘选拔标准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萌萌)10月3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最新亮相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佩戴着框架眼镜的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载荷专家张洪章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航天员可以戴眼镜“飞天”吗?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2所编审)庞之浩教授给出了解答:“载荷专家视力要求可适度放宽,这源于航天员选拔的‘分类标准’,背后是中国航天专业化发展的必然。”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国载人航天图

“戴眼镜上太空国外早有先例,关键看航天员的任务类型。”庞之浩解释,我国航天员主要分为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类,张洪章作为载荷专家,轻度近视且佩戴眼镜完全符合选拔要求。不过眼镜佩戴有场景限制:发射和返回阶段震动剧烈,为避免框架碰撞带来风险,航天员会通常换用隐形眼镜;进入空间站舱内环境稳定后,可正常佩戴框架眼镜。上升段的火箭震动、过载等复杂情况,是框架眼镜暂时不适宜佩戴的核心原因。

这一灵活安排,反映了我国航天员选拔的“分类标准”。庞之浩介绍,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并不相同——航天驾驶员从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身体素质要求最高,他们负责全程掌控发射、在轨飞行、返回等关键环节的安全,因此需具备应对复杂太空环境、精准操控飞船的能力;航天飞行工程师源自航空航天领域工程师群体,身体要求次之,主要负责航天器的维护保养、技术故障排查与设备操作,既要懂技术,也要有一定的体能储备;载荷专家则多从顶尖科学家群体中选拔,身体要求相对宽松(但科研能力需达到顶尖水平)。

庞之浩进一步解释,对预备航天员的临床医学选拔分为三级,航天驾驶员要符合Ⅰ级;航天飞行工程师要符合Ⅱ级;载荷专家要符合Ⅲ级。但对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知识结构、科研素质、实验能要求更高。在年龄限制方面,载荷专家年龄上限放宽至45岁(我国第四批选拔明确为 30~45岁),而航天驾驶员仍维持35岁左右的传统限制。这种分层标准既保证了关键岗位的高可靠性,又为专业人才提供了进入太空的机会。载荷专家的医学检查重点在于确保能适应微重力环境,而非高强度飞行能力。

事实上,张洪章并非我国首位戴眼镜“出征”的载荷专家。此前神舟十六号乘组中的桂海潮,同样以载荷专家身份佩戴眼镜进入空间站,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庞之浩表示,随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大规模、高精度的空间科学实验成为核心任务,需要更多具备专业领域深厚积累的科研人才参与,“载荷专家的‘核心竞争力’是科研能力,而非完美的裸眼视力,适当放宽身体指标,是为了让更多顶尖科学家能把实验室‘搬’到太空,推动空间科学研究突破。”

但放宽标准不代表没有门槛。庞之浩强调,无论哪类航天员,选拔都有刚性底线:首先是体格要求,凡是患有哮喘、耳鸣、贫血、痛风、皮炎、眩晕、鼻炎等疾病的申请者,会被直接排除,这些疾病可能在太空特殊环境下加重,影响任务执行与航天员健康;其次是航天环境适应力,必须能耐受失重、强辐射、极端温差等太空环境,这是所有航天员的“基本功”;此外,年龄、身高、体重需符合飞船座舱设计参数,心理素质要具备极强的情绪稳定性与应急处置能力,科学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也需达到对应岗位要求,比如航天驾驶员要懂飞行操控,载荷专家需精通所属科研领域。

“从早期追求‘全能型’航天员,到如今按任务类型细分‘专业化’人才,选拔标准的演变,体现了中国航天从‘突破技术’向‘应用探索’的转型。”庞之浩表示,张洪章的出征,不仅印证了我国航天员选拔体系的科学性与灵活性,也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不同领域的科研“大拿”带着专业任务走进空间站。

无论是否佩戴眼镜,“安全第一、能力至上”始终是航天员选拔的核心逻辑——这既是对航天任务负责,也是对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障,更是中国航天稳步迈向深空的重要支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62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