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中美GDP差距再次拉大!中国GDP跌到美国62%,到底是哪出问题了?

今年上半年中美经济数据一出来,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中国的GDP换算成美元后,就只有美国的62%了。

要知道,中国一直以超越美国作为目标,在2021年的时候,这个数值就已经达到了77%,当时还在想,照着这个情况发展下去,那么超越美国,指日可待。

可谁曾想,不过4年时间,这个数值就从原来的77%,降到了62%呢,这差距为何越拉越大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500亿美元凭空蒸发

但是,你只要仔细看的话,就能发现美国计价的GDP差距中,还藏着不少数字游戏。

首当其冲的就是汇率和物价的影响。

2021年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概在6.4左右,也就是说1美元能兑换6.4元人民币。

可到了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从7.1进一步跌到了7.18,要是按照7.1的汇率换算,第一季度的GDP大概就是4.49万亿美元。

可一旦汇率跌到7.18,同样的31.88万亿元人民币,换算后就只剩4.44万亿美元了,这一下就直接“缩水”了500亿美元左右。

要知道,这500亿美元可不是经济实际产出减少了,只是货币兑换时的数字变化,却实实在在拉低了中国GDP的美元计价规模。

不仅如此,汇率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这边因贬值“缩水”,美国那边却靠着美元升值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这些年美国为了应对国内通胀,一直在通过加息维持高利率水平,而高利率又直接推动了美元在全球货币市场的走强。

美元一强,美国跨国企业的海外资产和利润,在换算成美元时就会自然“膨胀”。

而这些因汇率增值的利润,最终会被计入美国的GDP统计中,间接推高了美国的GDP总量。

物价这边更是雪上加霜。

美国这几年的高通胀可不是白涨的,2025年一季度CPI还维持在3%的高位,2024年上半年核心PCE价格指数环比折年率都到2.54%了,这直接贡献了2.5%的名义增速。

打个比方,一个汉堡从10美元涨到12美元,销量没变,GDP却硬生生涨了20%。

反观中国,同期还在面临CPI、PPI双降的压力,2025年4月PCE同比都降了2.7%。

这就导致名义GDP增速(3.1%)还没实际增速(5.4%)高,就算产量涨了10%,被价格下降5%一拖累,实际贡献就只剩4.5%了。

一边是通胀“虚增”,一边是通缩“压低”,数字差距能不大吗!

统计体系藏猫腻

如果说汇率物价是短期影响,那中美对于GDP的计算也各有千秋。

中国用的是生产法,算的是制造业产品总支出减去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值”,说白了就是看实实在在生产了多少东西。

同时中国在GDP增速上惯用“同比增长”,就是和去年的同期相比较,这样能自然平滑季节波动,数据更稳当。

可美国用的是支出法,只要是花出去的钱都算,甚至没发生实际交易的虚拟项也往里加。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虚拟房租”。

美国人住在自己家里,会假设一个租金价格,把这个“不存在的房租”算进GDP。

而且像律师费、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服务,美国也都计入到GDP中,这也难怪其服务业占比能超过80%,而中国的服务业占比还不足60%。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光这一项就“虚增”近2万亿美元GDP,占比高达6.7%,2025年一季度单季就贡献了6100亿美元,占房地产GDP的64.7%。

同时,在GDP增速上,美国用的是“环比折年率”,就是将单季度的增速放大成全年增速。

这种算法对短期波动特别敏感,能放大经济趋势的变化。

就拿2025年一季度来说,美国公布的环比折年率是-0.3%,看着像全年要萎缩,但按中国的同比口径算其实是增长2%;反过来,中国要是按美国的算法,增速能到4.8%,远超美国的实际表现。

这两种统计方式的错位,很容易造成对两国经济活力的误判。

那么要是抛开这些数字游戏,中美经济的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

经济本质

美国制造业早就空心化了,占GDP比重才11%,2025年一季度工业产出还不到中国的60%。

经济主要靠金融、法律服务这些虚拟板块撑着,供应链一重构,企业成本立马飙升。

可中国不一样,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是美国的1.67倍。

2025年一季度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中国农业增长3.5%、工业增长5.9%、服务业增长5.3%,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45.4%、44.9%、26%,高端制造的动能特别强劲。

再看实物产量,中国钢铁是美国的12.6倍,汽车是2.8倍,造船更是美国的几十倍,这些实打实的产出,可比虚拟数据靠谱多了。

而且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差得远。美国68%-70%的GDP靠个人消费,可2025年一季度消费增速从4%跌到1.8%,耐用品消费还负增长3.4%。

高通胀让美国家庭每年多花2400美元,消费者信心指数跌到70年谷底,1%的人掌握40%的财富,“0元购”都成了社会难题。

中国则是多元驱动,2025年一季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零售额增长近20%,基建、制造业、高科技投资分别增长5.8%、9.1%、6.5%。

出口也很给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7.2%,“新三样”出口暴涨28%,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56.8%,就算单一市场有波动,我国也能扛住。

但只要一说到中美经济差距,就绕不开关税战。

可现在看来,这招简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2025年一季度,美国因为关税搞“抢进口”,进口环比折年率飙升41.3%,直接拉低GDP增长5个百分点。

虽然库存投资拉了2.3个百分点,但这种前置效应根本撑不久。

不仅如此,美国联邦政府支出减少5.1%,国防开支缩减拖累GDP0.33个百分点。

高通胀和经济放缓搅在一起,美联储既想稳增长又想抑通胀,早就陷入两难,现在已经在跟中国谈停止关税战了,这政策调整的诉求再明显不过。

中国这边早就开始破局了。

外部靠“一带一路”拓展市场,2025年一季度对沿线国家出口增长7.2%,对冲了美国关税的冲击。

内部激活潜力,以旧换新、育儿补贴、降准降息齐上阵,还在推进“反内卷”和去产能改革,半导体自给率突破70%,产业链越来越结实。

中国早就是“隐形第一”?

其实要是换个统计口径,中美GDP的格局早就不一样了。

按购买力平价(PPP)算,2024年中国GDP达到美国的127%,比2023年的124.6%还高了2.4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按实际能买到的东西算,中国经济规模早就超过美国了。

不过中国官方一直很谨慎,清华大学研究就指出,发展中国家产品质量差异可能导致PPP高估。

“名义GDP受物价、汇率干扰太大,根本反映不了真实状况。”

可能有人会问,这差距还会拉大吗?

其实不用太慌,美元计价占比下滑主要是短期因素闹的,不是中国经济实力不行了。

要是美联储下半年降息,美元贬值,人民币一升值,差距很可能就缩回去了。

而且两国都有自己的难题:美国要扛高负债、制造业空心化、通胀这三座大山;中国得解决内需复苏温和、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产业转型这些问题。

未来比拼的不是GDP数字,而是谁的发展模式更可持续。

美国的“数据繁荣”藏不住民生困境,中国的实体导向更有后劲。

接下来的竞争,核心是创新力和产业升级质量,比如高端芯片、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突破,这才是真正决定实力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65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