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北大院长提醒:别看华为排名世界多少,其实我们并没掌握核心技术

半导体领域作为支撑国家科技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通信设备、人工智能系统以及智能制造的推进。

长期以来,国际企业在高端芯片设计和生产上形成优势,中国在追求自主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投入资源,构建本土产业链。

到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已超过7000亿美元,中国企业通过政策支持和企业努力,市场份额超过30%。

这种格局下,本土企业面对外部管制,逐步转向内部创新,形成从材料供应到成品组装的完整体系。这不仅提升了产业韧性,还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升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在2025年1月的一次访谈中明确表示,美国如果停止供应半导体芯片,中国技术进步将面临重大障碍。

他强调,虽然华为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位居前列,中兴也在电信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但这些成就更多依赖于集成外部技术,中国在基础环节尚未完全掌控关键要素。

这一观点基于对产业数据的审视,旨在提醒不能仅凭市场排名评估实力,而应关注底层能力的构建。黄益平的分析直指问题核心,避免了表面繁荣遮蔽深层挑战。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业内关注,因为它触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痛点。

以华为为例,其在5G技术和智能手机市场长期保持领先地位,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超过1.5亿台,但芯片自给能力仍需加强。

早在2019年,华为推出麒麟990芯片,采用7nm工艺,集成5G基带,实现从4G到5G的平稳切换。

当时,多核性能分数超过45万,功耗控制在5W以内,与国际竞争对手如高通骁龙865相当。这一型号的应用,推动华为手机市场份额从15%上升到20%。

然而,外部出口管制从2020年起加剧,导致供应链中断,华为不得不转向内部优化路径。

进入2023年,麒麟9000S芯片面世,虽然回归7nm节点,但通过架构调整显著提升效率。

相比前代麒麟9000,其大核频率从3.13GHz调整到2.62GHz,同时优化缓存结构,延迟减少15%,功耗降低20%。这一改进得益于本土代工厂如中芯国际的N+1工艺,提供稳定产能支持。

麒麟9000S在Mate 60 Pro手机中搭载,还支持卫星通信功能,标志着从外部依赖向局部自主的转变。

与早期型号相比,这一芯片的国产元件比例从50%提高到70%,但在AI处理速度上,仍落后国际领先者约20%。

2024年,麒麟9010芯片进一步精炼设计,CPU配置包括2颗2.3GHz大核、6颗2.18GHz中核和4颗1.55GHz小核,GPU采用Maleoon 910,运行频率达750MHz。

相比9000S,9010在多线程任务处理上提升25%,通过软件算法优化,能效比改善10%。这一型号在Pura 70系列手机中使用,推动华为海外市场恢复,出口额同比增长15%。

更新过程体现了从硬件迭代到系统生态的全面推进,华为通过HarmonyOS操作系统,兼容更多应用,减少对国外软件的依赖。

与高通骁龙8 Gen 3相比,9010在游戏帧率上接近相当,但热管理更出色,持续运行温度降低5度。不同之处在于,9010更注重本土供应链的安全性,而国际对手依赖3nm工艺,虽密度更高,但成本也随之上升。

到2025年,麒麟9020芯片成为焦点,采用自研泰山架构,CPU包括1颗2.5GHz大核、3颗2.15GHz中核和4颗1.6GHz小核。

相比9010,大核频率提升9%,中核数量虽减少,但效率提高15%,通过超线程技术优化多任务处理,整体性能进步20%。

GPU部分改进渲染算法,图形处理速度加快25%,支持更高分辨率显示。在Pura 80系列手机中应用,9020推动出货量达到8000万台,市场份额升至25%。

与之前型号对比,9020在功耗控制上更精细,采用动态电压调节技术,待机功耗降至0.5W以下。

推进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芯国际N+2工艺的支撑,产能从2024年的每月2千片增加到2025年的5千片,实现小规模量产。

不同点还体现在集成AI专用模块,神经网络任务处理效率高30%,接近国际边缘计算水平,但工艺节点仍停留在7nm,无法匹配3nm的晶体管密度。

中芯国际作为本土代工企业,其工艺节点演进直接影响芯片自主化进程。2018年,中芯实现14nm量产,良率达到95%,支持逻辑芯片生产。

当时,与国际领先代工厂相比,密度低20%。到2020年,推出N+1工艺,对标7nm,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但初期产能仅每月1千片。

2023年,N+2优化版出现,晶体管密度增加10%,用于麒麟9000S,良率从60%升至80%。相比N+1,N+2在刻蚀精度上取得进步,线宽控制更稳定,推动产量翻倍。

到2025年,中芯5nm工艺良率达70%,接近国际水平,虽然成本高50%,但产能规划每月达1万片。

更新换代通过国产设备逐步渗透,如刻蚀机国产率从15%升至30%,减少外部依赖。与国际对手对比,中芯在成熟节点上成本低10%,但先进节点仍需持续资金投入。

除了华为,其他本土企业也在AI芯片领域发力。

寒武纪2019年推出思元100芯片,采用28nm工艺,峰值性能16TOPS。2022年,思元290升级到7nm,性能达256TOPS,功耗150W。

到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营收达到28.81亿元,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增长明显。最新产品思元370优化神经网络架构,推理速度加快50%,应用于数据中心。

与国际竞争者相比,思元370在能效上接近相当,但规模化部署更灵活,推动国产AI生态发展。进步体现在从云端计算向边缘设备扩展,更新通过软件框架支持更多模型类型。

黄益平的观点强调承认差距,推动务实前进。中国企业在外部压力下加大研发,2025年上半年投资额达4550亿元,虽然同比略降9.8%,但重点转向先进节点。

出口方面,2025年5月半导体销售额162亿美元,同比增长14.4%,集成电路出口超500亿美元。

相比2024年,增长源于本土产能扩张,如中芯设备投资增50%。更新换代需多方协作,政府资金支持企业联盟,加速从7nm向5nm过渡。

整体而言,这一言论并非否定成就,而是激励信号。中国半导体从跟随阶段向局部领先演进,需要审视设计从公版向自研转型,制造从代工向集成发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73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