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机器人辩手不再说车轱辘话,决赛中语言逻辑表现超预期

当机器人像人类辩手那样捕捉对方辩手陈词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反击,机器人之间的舌战更接近于一场真正的较量。11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在北京经开区举行,与初赛、复赛的“人机”辩论不同,决赛真正实现了机器人之间的“硬碰硬”。经过激烈角逐,松延动力-小诺队获得冠军。

开赛前,机器人辩手进行才艺展示。新京报记者李木易摄

机器人辩手捕捉对手观点反击

当天上午,湖北大学代表队、松延动力-松美美队、河北大学代表队、松延动力-小诺队分成两组进行比拼,四支队伍中,湖北大学代表队使用了具身智能机器人辩手,其余三支队伍使用了半仿真机器人辩手。

在冠军争夺战中,湖北大学队机器人辩手和松延动力-小诺队的辩手围绕“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展开辩论。面对正方的旁征博引,反方紧抓逻辑漏洞,一方用比喻引发共鸣,另一方用“有人发明锁,就有人发明钥匙”来回应,双方你来我回、攻防交替。河北大学代表队和松延动力-松美美队也带来“人类战争消失与否”的思辨对决。

记者注意到,在上个星期举行的复赛中有机器人辩手来回说车轱辘话,显得非常“铁憨憨”,但在决赛中,“铁憨憨”终于摆脱了这一困扰,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事实、观点的陈述都更有逻辑性。不仅如此,有的机器人还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对方机器人辩手中的漏洞进行反击,而且语气表达更加接近于人类。

两位机器人辩手展开较量。新京报记者李木易摄

比如,在第一场“人类的时间是否可以标注宇宙的运行”辩论中,湖北大学队抛出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是以时间标准作为前提条件,并用爱因斯坦、法拉第的研究成果用以佐证观点,并提出光年等相关概念。在舌辩湖北大学辩手时,松延动力-松美美队的辩手捕捉到了这些关键词,并针对性地展开反击,而不是泛泛而谈。此外,“松美美”不仅反击对方观点,也会像人类辩手一样说“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但你的论证始终绕不开核心误区”“请对方辩手回答我方问题”等话术。因此,从观众的感受上来说,它的语言表达和观点陈述更像一位比较成熟的人类辩手。

机器人辩论赛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对机器人“听”取对方辩手的信息十分关键。在辩论过程中,有的机器人因为对方辩手的声音稍小,因此没有“听”清对方的观点,其工程师不得不要求对方辩手重复一遍观点;也有的机器人“思索”良久,需要工程师进行紧急“救援”;还有的急于表现,对方辩手还没陈述完就抢话。

决赛难度升级实现“机机对抗”

本次机器人辩论赛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全国各地学校和企业的14支团队参赛,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初赛环节是本赛队的自然人与机器人进行辩论,本质上为人机协同;复赛为不同队伍的机器人辩手和人类辩手交叉进行“人机对抗”;决赛是不同队的机器人辩手进行对决,难度逐步进阶。最终,松延动力-小诺队夺得冠军。

“夺冠很激动,机器人的语言逻辑表现超预期。”松延动力-小诺队研发项目经理陈鹏介绍,该队携带自研的仿生机器人参赛,在备赛过程中对机器人进行了针对性的辩论语料、对话管理等训练,在赛场上也检验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认为,这场机器人辩论赛尚不能与人类辩论赛在同一维度进行比较,“机器人的大模型、运动能力、才艺展示等各项能力都不错,但是如果把这些能力综合在一起,我觉得它们的表现还不是很稳定,这也表现出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真实状态。”

赵云泽同时表示,从辩论视角来看,机器人辩手在组织语言、思考等方面的效率已经超越人类,在现场,很多专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以“人类的时间是否可以标注宇宙的运行”这一辩题为例,人类辩手需要具备非常充分的知识储备方能从容应对,但是机器人辩手学习了强大的语料库后,其现场应对表现得可圈可点。

这是对具身智能“大脑”的极限测试

机器人辩手如何才能赢得评委的高分?赵云泽表示,评委们更看重机器人的综合表现,通过这一比赛,硅基思维方式和碳基思维方式的对抗演练应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和领域。

机器人集成了具身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大脑”(感知认知决策)、“小脑”(运动控制)、“肢体”(本体硬件)是其核心技术方向。如果说今年4月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是对机器人本体性能与运动控制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那么本次辩论赛则重点呈现了机器人的感知认知决策能力,展示具身模型技术的最新成果。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认为,机器人辩论需要在复杂的语义环境中精准捕捉信息差异、生成逻辑性论点,要求机器人通过多轮推理、事实检索与语义纠错,克服传统大模型常见的“幻觉”“逻辑跳跃”等问题,这是对具身智能“大脑”的极限测试。

赵云泽表示,举办机器人辩论大赛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模型算法的优化,同时促进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以及人机交互技术在实践场景中的进一步发展。

新京报记者吴婷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84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