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门正在开启,请稍候,纸箱请压扁,衣物请打包,正在关门,请注意夹手……”
最近,北京通州区广通小区的孩子们,爱上了一个新鲜玩意儿:智能回收机。只需掏出手机,微信扫码轻轻一点,箱门便缓缓开启,居民可以将积攒的塑料瓶、压得平整的纸箱、洗净的空药盒,甚至不再穿的旧衣裳、旧鞋,一股脑儿投入其中。眨眼间,手机就会弹出收益到账的提示。
2020年,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5年来,从“试点先行”到“全域覆盖”、从“法律规定”到“全民行动”,北京这座超大城市以科技创新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让“指尖环保”成为市民生活新时尚,形成了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智慧化治理方案。
正在成为社区居民新宠的智能回收机,是北京垃圾分类充满科技范儿的“代表作”。做好垃圾分类,具体到每个人可能并不是多么麻烦的事,但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进而成为全民自觉的行为,则需要城市各相关方久久为功的持续努力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工作。
5年来,北京全市生活垃圾减量超20%,回收利用率达42%。北京的垃圾分类铺开了摊子,从颇具声势的宣传动员,日益转化为静水流深般的柔韧力量,托举起一座超大型城市的美好生活。
其中,随处可见的是科技的力量。据报道,北京1.6万个小区正在探索智能回收路径,目前全市已投放640台智能设备,日均回收超50吨可回收物。扫码就能“吐金”,看似简单便利,这背后却是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机制不断健全的写照。分拣中心将废品细分成80余类,通过数字化追溯实现了“变废为宝”闭环管理。
事实上,这种智能化的趋势,已然渗透到北京垃圾分类工作的各个环节。比如,大兴区荣华街道垃圾分类“AI督导员”正用科技手段推动52个固定垃圾桶站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在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的首个智能垃圾分类箱,可接入碳链捕捉系统,实现碳汇数据收集和交易;平谷区的“非接触式智慧垃圾房”,让垃圾投放更加干净、卫生;北京市海淀区对于“城市大脑+垃圾分类”模式的探索,使垃圾分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也创新了垃圾分类问题治理的机制……
当垃圾桶可以自动除臭,自动打开桶盖,自动照亮投放区域,“大智盒子”可以自动为投放垃圾称重,并根据重量进行积分,各种科技元素的加入,不仅助力垃圾实现更好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也让扔垃圾这件事充满趣味性和科技感,以此带动更多人践行分类理念。
而且,应该看到,每一个科技成果的场景化应用,背后都有相关科技企业的身影。各类应用在垃圾分类不同场景中的科技产品,让科技向善有了更具象的表达,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而这也正是北京全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的题中之义。以“智”促“治”、科技赋能,推动环保治理从“人海战术”向“算法治理”转型,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城市治理的每个细节,一座超大型城市,就有更多绿色、智能与充满韧性的未来。
北京垃圾分类5年的成果,也有目共睹。据统计全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率稳定在96%以上,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满意度稳定在90%以上。居民的满意,也是对这种充满科技范儿的城市治理的认可。
据了解,北京探索建成的生活垃圾精细化管理服务平台已实现“一屏观全程”,轻击鼠标,全市15198个居民小区的58497个固定垃圾桶站分布一目了然,垃圾投放源头、收集、清运、处理各环节出现的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在线预警并追踪整改情况。以此,确保前端辛苦分类好的垃圾,不被混装,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分类努力没有白费。
垃圾分类是一面镜子,照出一座城市的文明面貌;垃圾分类也是一把尺子,衡量出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当越来越多亮眼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垃圾分类场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座城市的数字化治理,正在让市民的幸福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迟道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4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