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笔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专业特色园区诸葛空间日前在2025天府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上揭牌,宣布启动建设。近日,根据省政府部署,省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办公室(科技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诸葛空间”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了“诸葛空间”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思路与目标、规划布局、重点任务、工作机制等,意味着诸葛空间建设有了明确清晰的“施工图”。
据悉,诸葛空间致力于建设成为四川省、成都市人工智能集成创新生态标杆园区,《工作方案》明确,诸葛空间将按照“科技兴产、算力引产、场景育产、生态强产”发展路径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自主可控技术策源地、多元异构算力强磁场、标杆示范场景先导区、产业生态试验田。同时,该园区聚焦深度布局大模型研发、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三大核心,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服务中心。诸葛空间是成都高新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抓手,由省、市、区三级共建,是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链首批4个“样板”特色产业园之一,标志着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在规划布局方面,《工作方案》明确诸葛空间按“首开区+管理区+拓展区”规划。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83万平方米,其中首开区选址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AI创新中心F区1、3、6、7号楼,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管理区涵盖AI创新中心A区—G区,总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拓展区包括新加坡创新中心、新川数字经济基地、天府软件园二期(建设中)3大专业化科技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作为诸葛空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场景试验场,规划面积为13.98平方公里。目前,首开区已入驻多家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
在建设目标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诸葛空间将实现引育链主企业10家以上,引进高能级项目20个以上,发布行业垂类大模型30个以上,打造“AI+制造”“AI+交通”“AI+文创”“AI+医疗”等领域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50个以上,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0家以上,在具身智能、空间智能、世界模型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高新区坚决落实省、市人工智能1号创新工程战略部署,锚定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的目标,诸葛空间以“技术策源地、算力强磁场、场景试验田、生态聚合器”为核心特色和发展愿景,加快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集成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空间载体。
随着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在全市纵深推进,诸葛空间在建设思路上,将按照《工作方案》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引育、关键产品研制、领军人才聚集、应用场景示范、关键要素赋能、加强治理合规”六大行动,谋划20项重点任务。诸葛空间将建设产业服务中心,建强四川省大模型训练场、四川省人形机器人训练场(B场)、四川省人工智能自主可控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大模型、机器人、AI芯片、无人机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积极融入全省算力调度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算力、数据、标准化接口等多元化、低成本服务。
同时,在场景和生态打造上,诸葛空间建立入驻企业场景需求的开发、遴选、发布、应用等常态化服务机制,探索打造天上无人机、地上无人车、街上机器犬等示范场景;创新园区管理服务机制,为入驻企业提供金融、人才、创新、语料、数据、知识产权等全链条服务。
已入驻诸葛空间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诸葛空间正加速实现‘楼上研发楼下中试’的目标,极大提升了我们工作生产效率。另一个好处是短短一个月时间,就让最新研发成果在‘家门口’落地,有了试验应用场景。”
楼上研发室,楼下试验场。诸葛空间通过集中政策、技术、人才、资金、载体空间等多种产业发展优势,打通企业从研发到中试的“最后一公里”,为入驻企业省去多道中间环节和成本。
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承载地,成都高新区已聚集600余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目前,成都高新区共有111个算法通过深度合成算法备案,7款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2025年3月,成都高新区印发《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持。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持续巩固产业优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诸葛空间特色立园、企业满园,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省、全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文/程思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8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