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然而,一场关于他“被去世”的新闻闹剧,却在前一日已提前上演。媒体四处“核实”,机构接连辟谣,网络空间弥漫着真假难辨的信息。直到官方消息最终落地,这场“死亡抢跑”才算收场。
01 屡次“被去世”
早在2021年,就已经发生过一次杨振宁“被去世”的谣言传播事件。
某大V在微博发布了“知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去世”的消息,在网络热传。事后消息被多方辟谣。该大V知道自己闯祸之后,先是发消息称,“杨振宁先生那条消息不确定。” 此后,该大V发布了一则“道歉启事”表示“自罚停博至少三个月。”
△点击图片查看新京报相关报道
时隔四年,在杨振宁先生逝世消息18日正式公布前,已有媒体启动了“抢跑”流程,这些抢发的报道,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相似性。
可以说,除了最终的“死讯”尚未得到官方盖棺定论之外,其余的“悼念”内容均已准备就绪。这类报道往往采用“网传”、“据悉”、“多方消息称”等模糊信源作为开头,为其“抢跑”行为预留退路。
但一个关键且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为何许多媒体在已经从西湖大学、施一公、潘建伟等相对权威的信源处获得辟谣消息后,仍然选择发布或变相发布不实消息?
首先,对于“抢跑”媒体而言,“核实”这个动作本身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为了确认事实,而是变成了一个必须履行的流程——只要我走了核实这个过场,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获得了发稿的“通行证”。甚至有业内人士道出了一种扭曲的心态:“真去世,是新闻;没去世,‘被去世’本身也是新闻。” 后者同样能带来可观的流量。
其次,媒体为重要人物预制的悼念专题,投入了相当的采编、策划资源。当所有准备就绪,只差“临门一脚”时,放弃发布意味着前期投入的浪费。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即使消息存疑,也倾向于“赌一把”。
02 错误重复上演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未死先悼”的操作并非孤例。从袁隆平院士到文学巨匠金庸,几乎每一位重量级名人的离去,都伴随着媒体仓促的“抢跑”脚步声。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去世前几个小时,“袁隆平同志逝世”的消息突然出现在网络。不少媒体跟进报道,在各种平台传播。噩耗突如其来又铺天盖地,不明真相的网友也被误导,迅速开启悼念模式,相关话题也直接冲上了微博热搜。
随后,有媒体联系了袁隆平院士的秘书,得到了最新的辟谣消息,刚刚还在发布悼念稿件的媒体紧跟着辟谣。一时间读者已难辨真假,媒体评论区的读者反馈也恶评不断。
在“被去世”的名人当中,金庸先生可以算是相当“资深”。20多年间数次“被去世”,每一次都内容详实,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某些年事已高、且公众关注度极高的名人,存在一种“预判性”的报道冲动,仿佛他们的去世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迟早要发生的、必须被“捕捉”到的新闻热点。
03
谁为“抢跑”买单?
无需多言的一点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首发报道带来的巨大流量直接关联着商业利益、平台权重和品牌曝光。慢一步,可能意味着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当一家媒体开始“抢跑”,整个行业的节奏都被绑架。“你不抢,别人就会抢”,这种恐惧感迫使媒体机构将“快”作为最高甚至唯一的准则。
除此以外,成熟的“预制新闻”生产模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发布的心理门槛和操作门槛,无形中催生了“期待事件发生”的扭曲心态。
但为媒体“抢跑”买单的,却不止媒体自身。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逝者的尊严与家属的困境,成了媒体竞逐的牺牲品。这种打扰与消费,极大伤害着正处于悲伤之中的当事人。
而对公众而言,一次次“狼来了”正在透支社会的善意。当真诚的悼念屡屡建立在虚假信息之上,留下的不仅是失望,更是对整个信息生态的信任危机。
最终,媒体也在为自己的“抢跑”付出沉重代价。
当公众发现自己看到的 “重磅新闻” 可能是提前编好的模板,当 “辟谣” 成为比 “报道” 更常见的后续,媒体辛苦建立的信任壁垒便会一点点崩塌。长此以往,行业会陷入 “越抢发越失信,越失信越要靠抢发博关注” 的恶性循环,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也会变得混乱不堪。
校对 | 李立军
主编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84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