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跨越山海,一颗柠檬靠什么“闯世界”?

新华社重庆11月4日电 题:跨越山海,一颗柠檬靠什么“闯世界”?

新华社记者吴梦桐、吴燕霞、雷明宇

金秋时节,重庆市潼南区龙形镇水口社区的柠檬种植基地里,连片果树上缀满金黄饱满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村民们正将一颗颗柠檬采摘、装袋。不远处,一架无人机冲破晨雾,精准悬停在采摘区上空,伸出吊钩稳稳“拎”起沉甸甸的编织袋,随即向山下飞去。

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这架载重约200斤的无人机将柠檬卸至山脚的卡车上,便返航投入到下一趟“接力”中。

村民采摘、无人机运输,这幕“人机协作”的场景正是潼南柠檬产业智慧升级的缩影。霜降过后,柠檬也到了成熟的时节,种植基地里人与机器默契配合,一天进行多次“空地接力”,让这些“黄金果”插上科技的翅膀,抢“鲜”上市。

“以前摘柠檬全家上阵,弯腰采摘、肩扛背驮。”村民刘万云望着空中往返的无人机感慨道,“现在它飞几个来回,就顶我们干一整天!”

无人机飞手杨晴介绍,这款植保无人机支持喷洒、播撒、吊运等多种农林应用,得益于AI技术发展和综合算力大幅提升,它可以实现全自主作业和全向避障,保证了作业安全。

杨晴算了一笔账,“一人一机”每天可以完成20吨柠檬的运送任务,相当于过去十个人两天的劳动量。“而且无人机充电十分钟就能‘满血复活’,基本实现不间断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效率。”他说。

采收环节只是科技助力潼南柠檬产业发展的起点。在雪王农业(重庆)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又是另一番科技景象。两台机械臂精准抓取料箱,将柠檬放置于滚筒输送带上。经过全自动化清洗、分选、称重、包装,最后由工人统一入库。从柠檬进厂到入库,全程不过15分钟。

“我们的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加工产能超50吨,日处理量1200吨以上,每年入库柠檬总量约8万吨。”雪王农业负责人李金成介绍,全线人工需求仅80人左右,主要负责转运、计量与设备维护等辅助工作,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

在分选环节,12条通道分选线有条不紊地运转,按预设程序精准“指挥”每颗柠檬归入对应区域。操作平台上,车间管理员紧盯着电子显示屏,跳动的数据实时反映了每个柠檬的成色,连细微的腐烂、黑点、凸起等瑕疵都逃不过智能系统的“火眼金睛”。

“自动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保证了品质。”李金成解释说,入库时间越短,柠檬越新鲜;人工干预越少,损耗率越低、品质越稳定,这对企业和消费者是双赢。

高效采收与智能加工,为潼南柠檬“出海”按下快进键。潼南区商务委员会主任张琦说,当地积极推动资源嫁接整合,依托龙头企业成熟的跨境物流组织方案,拓展出口直通渠道。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潼南柠檬专柜直发泰国、老挝,还远销俄罗斯、新加坡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2025年1至9月,潼南区柠檬鲜果出口1.44万吨,出口额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58.6%。从无人机点对点吊运,到智能车间精准分选,再到跨境物流高效衔接,潼南柠檬正实现从“土特产”到“全球货”的跨越。

如今,潼南区的柠檬种植面积达32万亩,今年总产量预计可达35万吨,年综合产值达9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研发柠檬精深加工技术,打造从柠檬种植到鲜果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链,不断擦亮‘潼南柠檬’品牌名片。”潼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胡广建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871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