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制造、家居、康养、海洋等特色场景,打造机器人公共训练平台
青岛具身智能机器人“专业学校”开课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你可能不知道,机器人在进厂“打工”前也要到“专业学校”上岗培训。
近期,在青岛国际创新园就启用了一所特殊的“学校”——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共训练场,里面没有人类学生,只有各类机器人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学习技能、积累经验。
该训练场由华通集团所属青岛数据集团联合多方组建的青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是国内首个聚焦制造、家居、康养、海洋特色场景的具身智能训练平台,配置双足人形、轮式人形、固定和移动机械臂等多种机器人,搭载多模态大模型平台,可实现“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全链路智能验证,同时提供通用工业、家居康养、电力巡检、导盲犬盲道辅助等八大实训场景,精准匹配青岛产业定位。
培养机器人的“专业学校”
何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共训练场?简单来说就是培养机器人的“专业学校”,通过物理环境交互和数据采集实现机器人自我学习与优化。
当前,具身智能正迈向大规模量产的新阶段,但同时也面临训练成本高、场景落地难等痛点。要训练一个能适应复杂世界的机器人,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集支撑,但是开拓家庭、工厂、商场等多样化场景,单个企业自建场地训练既不经济也不高效。
正是为了系统和经济地解决具身智能的落地难题,国内多个城市都竞相开设训练场。比如,国内最大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落地北京石景山区,年产数据量超600万条;上海启用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首期部署超百台异构机器人;佛山投用华南首个多模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赋能当地家电、陶瓷、装备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
与其他城市建设的训练场相比,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共训练场有几大独到之处:一是聚焦制造、家居、康养、海洋等优势产业领域,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训练能力;二是具备数据运营优势,在公共数据运营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多方股东协同支撑,以“具备公共属性的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定位。
据介绍,训练场由青岛数据集团、崂山科创、中科紫东太初、国华智能共同打造。其中,青岛数据集团锚定“全国领先数实产融型一流企业”,提供超5000P算力调度平台、省内唯一持牌大数据交易中心的数据要素及产业基金,筑牢“算力+数据+资本”底座;崂山科创作为崂山区核心平台公司,提供国际创新园物理空间并高效落实产业政策,推动产业链集聚;中科紫东太初依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技术积淀,带来全球领先的多模态大模型技术与成熟的训练场运营模式,保障项目高效启动;国华智能深耕精密传动领域十余年,提供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测试制造服务,夯实本土硬件产业链。
“我们创新提出‘1+N’建设模式,即‘1个公共训练场+N个实训场’,赋能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数智化转型。两者联动,既能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成本,又能让训练更贴近实际应用需求。”青岛数据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机器人6S店”
走进训练场,仿佛进入了一座机器人的“实战演练中心”,各类机器人正通过持续训练不断精进它们的“看家本领”——视觉感知更加敏锐,决策判断愈发精准,动作执行也日趋流畅。
双足人形机器人步履稳健地从A点行至B点,自如地完成转身、挥手问候等动作,还能精准完成开门、取物等日常任务;搭载先进传感设备的轮式巡检机器人,在模拟环境中自主巡逻,实时构建周围环境地图,灵巧地绕开沿途设置的障碍物;动作精准的移动机械臂则展示着其高超的操作技能,一次次完成“毫米级”的抓取与摆放作业,展现了惊人的重复定位精度。
训练场创新采用了“机器人6S店”运营模式,集成展示、销售、租赁、二次开发、信息反馈、售后服务六大服务,构建了从技术展示到市场应用的完整生态链。在这里,用户不仅能近距离观摩各类机器人的现场演示,还能通过互动体验直观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企业可以依据需求选择整机采购或灵活租赁,更可享受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反馈机制,通过收集机器人的实际运行数据,持续反哺技术迭代,形成“应用—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同时,全方位的售后保障体系,确保每一台机器人都能在全生命周期内保持最佳状态。
这种创新模式打通了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壁垒,既为企业提供了从实验室原型到商业化落地的全流程验证平台,也让终端用户能够亲身感受机器人技术如何切实解决现实难题。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将显著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按照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训练场计划每年生成3000多个小时的多维度训练数据,开发50个以上具身机器人技能,孵化5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促进50个以上产业场景实现机器人落地应用,赋能下游100个以上机关、高校、企业数智化提升。这些具体指标的达成,将有力推动青岛在具身智能产业生态方面的构建与发展。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共训练场,其核心逻辑绝非提供几间实验室那么简单。它的战略价值在于通过建设一个集中式、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将原本分散、昂贵的机器人数据采集与训练过程,转变为集约、经济的公共服务,吸引产业链核心企业在青岛集聚。
致力于打造北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的青岛,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大小脑、本体、零部件、场景应用”全覆盖的产业体系,涌现出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消防灭火机器人、应急救援机器人等产品。其中,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华智能、丰光精密聚链成势,填补了关节模组、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国内空白;在机器人本体领域,海尔、海信均布局了人形机器人,乐聚、优必选等一批企业在青落地分支机构;在场景应用方面,海克斯康、赛飞特推动机器狗工业巡检、安防巡逻等应用。
在具身智能产业加速集聚的进程中,资本也成为关键要素。作为青岛数据集团在资本运营与产业投资领域的重要力量,青岛华通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展现出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投资了丰光精密等产业链企业。今年,华通创投牵头组建了总规模30亿元的青岛工融鼎汇华资创业投资基金,这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市级AIC创投基金,将精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新产业,为前沿技术领域提供“耐心资本”。此外,华通创投还牵头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青岛华资智数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策+资本+产业”的联动机制,为被投科技企业提供多元赋能,助力青岛加速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相关专家指出,青岛发展具身智能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场景应用,可以通过训练场的产业带动,将上中下游企业紧密联结在一起,补齐灵巧手、电机、软件等产业链环节短板,让青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崛起”。
举个例子,上游的传感器、芯片、机器人零部件企业为了更好地与具身智能研发需求对接,会选择在训练场周边布局,在训练场测试零部件及模块产品在复杂任务下的性能,加速产品研发验证;中游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企业可以在训练场获取最新的高质量数据集、研究成果和应用反馈,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下游的应用企业则可以在训练场开展技术验证和场景拓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
从制造车间到家庭空间,从海洋作业到医疗康复,训练场将成为青岛具身智能技术迭代的“孵化器”,推动“青岛造”人形机器人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885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