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娱乐资讯

《沙丘2》在中国票房遇冷,是观众的问题吗?

《沙丘2》是史诗大片吗?

史诗片这个名词已经被用烂了,本意是定义类型,如今却成了营销贴金。

但凡时长长一点、卡司强一点、场面大一点、粉丝多一些就会被冠以史诗大片的称谓。

放大的都是“片”,什么黑帮史诗、个人史诗、宗教史诗、未来史诗,却忽略了史诗片重要的是“史诗”。

史诗片一般指有著名历史或圣经情节,涵盖民间传说、英雄功绩,主题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传说等,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宾虚》等。

据此来推断《沙丘2》,一个少年从弱到强,后用宗教推翻皇权,似乎蛮符合英雄功绩与宗教传说这两个史诗片属性,姑且将其列为史诗大片。

既然是史诗大片,那就有了史诗大片不合群的特性——不卖座。

史诗片的第一位殉道者是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的大卫·格里菲斯,《党同伐异》投资巨大未能收回,穷困潦倒,但史诗片也因此进入好莱坞的视野。

只是史诗片因周期长、投资大、风险足,并不是市场的第一选择,直到五六十年代电视的流行几乎摧毁了电影业,史诗片再次风靡起来。

史诗片是为银幕而生的电影,只适合在电影院观影,目的就是为了拉回被电视抢的观众,《宾虚》开了个好头,《埃及艳后》让其落了幕。

到了21世纪,《魔戒》三部曲的大火让史诗片的概念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跟随者不胜枚举。

可《魔戒》的成功无法复制,因为后来者只看到了重特效、重场面,却忘记了故事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魔戒》与其他大部分史诗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即便在流媒体上观看也不失为一部精彩的剧情片,这让它流传至今。

再看《沙丘2》,倒是有人将其比作这个时代的《魔戒》,但它却不具有《魔戒》的故事性,也就失去了耐看性。

第一部的故事是《哈姆雷特》,第二部剧情是《麦克白》,按照角色发展来看,维伦纽瓦誓要将莎士比亚进行到底。

几百年前的极为简单的故事,牛蛙磨磨叽叽半天,这边延展一下,那边扩充一下,以为神乎其神,其实不足为奇,史诗有了,故事丢了,票房自然不济。

现在不同以前,电视对电影造成了威胁,电影需要被拯救,史诗片又一次出道。

如今电视成了摆设,电影虽然高于电视,但专为影院量身打造的影片早已不能吸引观众掏钱。

史诗片已然不适应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了,大多数观众需要的是直给,也就是拿来主义,维伦纽瓦逆着潮流而行,做的还是过去重复了许多遍的事,看点大打折扣。

这是《沙丘2》在内地票房势头不足的原因之一。

空有史诗概念,却无故事之实,也无创新之举,电影想要大卖什么时候都是普通观众居多,而非专业观众为主。

普通观众想要的是什么?是一个好看的故事,电影是艺术是专业观众的看法,普通观众只是把电影当快消品。

这也是贾玲、沈腾、陈思诚他们的电影能够大行其道的主因,不跟你讲什么视听语言,就是让你看个心情。

近两年的张艺谋深谙此道,《满江红》是激昂+合家欢,《第二十条》是正义+合家欢,明年春节档又计划如法炮制且屡试不爽。

观众对这种小品电影嗤之以鼻,但依然挡不住部部大卖,因为大部分买票进场的观众不一定是网络舆论的主力军,他们看电影就图个热热闹闹、乐乐呵呵。

什么史诗、摄影、构图、美术,普通观众不懂,也没必要为了看部电影做许多观影准备,就跟春晚一样,大家要的是快乐,不是大过年还被教育。

所以当《沙丘2》不断加深史诗大片这个标签时,吸引的只能是发烧友,牛蛙粉丝,很难打动普通观众,不是普通观众不懂艺术,是市场是有细分的,没有哪个产品可以全覆盖,强扭的瓜不甜。

既然史诗和故事都不行,整一整共鸣有没有搞头?答案很明显,依然没有。

西方人相信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甚至坚定不移的认为一个处女可以生下一个圣子,并在全世界布道。

可这一套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封建迷信在中国没什么夯实基础,中国人是拜神但不信神,神对于国人来说灵才会有香火,不灵一边玩去,信仰这个东西抵不过现实的科学观。

而西方有这个文化背景,所以他们看《沙丘2》津津有味,我们看昏昏欲睡,《周处除三害》是破除迷信,我们就看的极其过瘾,换位思考,让西方人看金庸,他们也一脸茫然,武侠不是他们的文化,共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多壁垒。

《沙丘2》本质上是宗教神棍片,套了个科幻皮,但牛蛙又把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删除了。

书中一开始就讲了为什么未来的人类越过越原始,甚至还在用刀剑相拼,思想还是封建王朝那一套。

因为人类与AI有过一场大战,人类险胜,从此禁止发展具有思想的科技,导致社会退步,落后和未来共存。

可电影里的设定并没有如此解释,让那些不合理变得很突兀,这就导致看过《流浪地球》系列的观众对科幻片中的原始打斗不感兴趣。

《黑豹》这样,《阿凡达2》这样,《沙丘2》又是这样,中世纪的远古对决还不如重复了无数次的香港警匪片,怎么选择,高下立判。

由此可见,这是《沙丘2》在中国票房遇冷吗?不是,这是水土不服的《沙丘2》在内地就能卖这么多。

电影本就是西方那一套,来内地之后,宣发又将西方那一套照搬,殊不知,西方那一套在中国都是弱项。

入乡随俗不是跟中国导演对谈,也不是请几个中国明星站台,而是知国情、懂人民,走群众路线才是硬道理,高山流水换来的就是曲高和寡。

但也不能因此而批评观众,以骂来乞求票房,没有人有义务为他人的艺术买单,造神可以,可不能因观众不信就大放厥词,那样只好说一句“时间差不多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yule/5601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