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应该怎样努力?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努力,是极其盲目的,甚至可以说是在做无用功的,究其原因,是对“努力”的认识不够清晰。很多人把努力描述成一种品质,美德,就连我们小学生的课本里也是这样去宣扬的,但是这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努力不仅只是一种品质,究其本质,它和金钱,资源,人脉这些东西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克服我们面临的矛盾的一个工具。是的,努力的本质是工具。努力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我们实现目标、克服矛盾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容易陷入自我感动式的盲目行动之中。这时,我们再回到上面说的,一个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那么我们就能明白: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内部条件决定了它是否有成功的可能性,而外部条件则决定了它最终是否能成功。我们常常说的:“选择不对,努力白费”,指的就是这件事物内部没有成功的根据,你不能指望用石头孵出小鸡。同时,一旦内部有了这种可能性,那么努力的作用就会发挥出来,因为我们所有的努力,其实都只为了一件事,不断的创造事物发展需要的外部条件。举个例子,《毛选》里有这样一篇文章——《井冈山的斗争》里面阐述了红色根据地得以存在的根据: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这是革命根据地可以建立并取得发展的内因,是由当时中国革命内部的矛盾决定的,也就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决定了革命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没有这种内部根据,革命也就无法存在。但是,内部原因只是根据,屋子没有人去扫,就永远不会干净起来,事情没有人去做,就永远不会有做成的一天。所以,这就有了建立革命根据地需要的外部条件:(1) 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这样一来,既从理论上分析了革命根据地得以存在的内部因素,又从外部因素上规定了,建设根据地所需要的条件。如此,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上表现出来的努力,就有了切实的价值,有了实施的方向。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创造事物发展需要的外部条件。所以,人们到底要怎么努力?答案已经很清晰了。找出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才能得出事物发展的内部根据,有了内部的根据,才能确定如何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创造我们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当内部根据通过外部的条件起了作用,那么这事儿就成了。而要实现这样一整个过程,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也可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谁忽略了这种工具的价值,或者判断错了这种工具的性质,那么就很可能要犯错误。那些遁入“虚无主义”的人们,要么是忽略了事物的内部根据,要么就是盲目的扩大了外部因素的作用。我们看毛泽东的一生,会发现,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是先分析这件事情是否有可以发展的内部根据,而分析这种事物发展的内部根据,只有唯一的方法, 那就是找出这件事物的内部矛盾。一旦内部矛盾确定下来,那么就可以确定事物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剩下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创造出能引起内部矛盾变化的外部条件。比如: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取得了实际上的军事指挥权,于是有了后来的四渡赤水。一渡赤水,摆脱川军的追剿,创造轻装上阵的条件;二渡赤水,打乱敌人部署,寻得红军修整的机会,为三渡赤水创造条件;三渡赤水,调出围剿军,为进军贵阳创造条件;四渡赤水,红军直指贵阳,调动敌军合围贵阳,为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创造了条件。这简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年来,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神仙操作。写到这里,我想已经回答了诸如“人为什么要努力”以及“应该怎样去努力”的问题了。总结一下:① 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克服生命中的矛盾的过程,这是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的基因决定的,所以我们一定会努力,也一定要努力。② 社会的发展总是向前发展的,所有悲观的、静止的观点都是不对的。③ 努力是一个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我们的目的,所有的努力,需要建立在找出正确的内部矛盾的基础上,然后付诸在创造外部条件的实践之中。但是这还不够,因为上面还有一个问题,我并没有解释清楚,那就是如何看待一个人奋斗的终点,即是别人出身的起点?从某个角度来讲,新中国的成立,也可以说是自鸦片战争爆发的一百多年以来,所有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中华人民共同努力和牺牲的结果。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千疮百孔、民生凋零,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以前的所有努力来讲,是一个终点的话,那么这个终点,从经济实力,发展条件来看,还不如19世纪的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的起点,那你能说这之前的中华儿女的奋斗和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吗?一代人完成一代人的事,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阶段的矛盾,这就是努力的意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37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