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江流域的缺水问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鄱阳湖的鱼群都被迫搁浅了,泥地上遍布鱼类的尸体。
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一直以来都是众多鱼类的家园,可如今,因为长江缺水,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而这一现象,也让不少人联想到了三峡水库。
据2023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显示,三峡水库自2003年到2023年12月,泥沙淤积量高达20.8亿吨。
既然长江现在缺水,鄱阳湖都见底了,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清理三峡的淤沙呢?
三峡的“泥沙之困”
其实,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
在三峡大坝建成前,长江水流速度快,携带泥沙能力强,大部分泥沙能够被输送到下游,避免在河道中大量淤积。
而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上下游形成显著的坡度差,导致库区水位抬升,江水进入库区后流速明显减缓。
根据水力学原理,水流速度降低,泥沙携带能力下降,大量泥沙便在库区逐渐沉积。
泥沙淤积对水库及周边环境影响重大。
黄河三门峡水库就曾因泥沙淤积严重,导致水库运行受限,几乎失去功能。
长江的荆江河段也因河道弯曲、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严重影响航运安全和防洪安全。
三峡这20亿吨淤沙,着实让人揪心,然而,想要清理确实难上加难。
清淤?没那么简单!
想要清理三峡的淤沙,第一个难题就是技术上的瓶颈。
三峡主库区的水深普遍超过100米,这就像是一个超级深的大水桶,而我们常用的抽沙船,就像是普通的小勺子,根本够不着桶底。
就算是大型的抽沙船,下抽的深度也只能达到30米以上,远远无法满足三峡水库抽沙的需求。
那有没有特殊的工具能帮上忙呢?
有,比如射流式抽沙船,它配备有铰刀或其他特殊设备,就像是给小勺子装上了特殊的“加长柄”。
可这个“加长柄”也有它的问题,它对泥沙的成分有较高要求,只能清理泥或细砂类土质。
但长江宜昌以上的河段,泥沙成分复杂,是砾卵石夹杂着粗砂,对于射流式抽沙船来说,这些根本无法有效分离和清理。
还有像天鲸号、天鲲号这类巨无霸挖泥船,它们虽然看起来很厉害,可因为体型庞大,要求航道深度至少要达到30米。
而长江下游航道的最大水深也不过才12.5米,根本施展不开,无法满足它们的航行要求。
除了技术难题,时间上也不合适。
虽说现在是长江的枯水期,看似是清理淤沙的好时机,但大家别忘了,这个时候同样也是春耕时间。
每年的这个时候,三峡水库就像一个“大水龙头”,会对中下游补水,保证春耕灌溉。
自2024年12月1日起,三峡水库就已开始补水调度,截止到2025年4月1日,已累计补水超46亿立方米,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约1093万人的全年用水量。
如果在这个时间清淤,肯定会影响农民的正常用水需求,所以,从时间角度来看,也不是清理淤沙的好时机。
三峡的“自救之道”
虽说三峡水库的淤沙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但其实它也有自己的“自救之道”。
在每年的保春灌补水调度期间,长江水利委员会会根据上游来水来沙的实际状况,灵活决策,开展库尾减淤调度。
从2024年的调度情况来看,在4月25日至29日期间,工作人员通过精准调控,将三峡水库日均出库流量加大,到了5月7日至17日,再次加大调度力度。
通过这样有节奏地调整水库水位和出库流量,库尾河段的水流速度显著加快,形成了有利于泥沙冲刷和搬运的水力条件。
在这样的调度策略下,原本淤积在水库蓄水末尾段、侵占防洪库容的泥沙,被强大的水流裹挟着,逐步向死库容区域推移。
死库容区域就像是一个专门收纳泥沙的“仓库”,将泥沙集中于此,避免其在关键的防洪库容和兴利库容区域长期堆积,从而有效改善了水库整体的泥沙淤积分布格局。
不仅如此,三峡大坝还配备了功能强大的排沙系统。
该系统是根据库区泥沙运动规律和工程实际需求专门设计的。
当库尾减淤调度将泥沙推移至合适位置后,排沙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
通过一系列科学设计的孔洞、廊道以及精准的水流控制,将泥沙顺利排出水库,进一步减轻库区的泥沙负担。
多年来,通过库尾减淤调度和排沙系统的协同运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所以,从目前来看,三峡水库在应对泥沙淤积问题上,有着成熟且有效的应对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身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总结
虽然目前三峡水库的清淤面临诸多挑战,但科技的发展总是日新月异,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期待。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就能研发出更先进的抽沙设备,突破水深和泥沙成分的限制,能够深入三峡库区的底部,轻松地将那些淤积的泥沙清理出来。
长江生态的保护,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政府的责任,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让我们一起关注长江生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4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