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愈演愈烈!董明珠遭大量海归围攻,法学专家建议欧美同学会起诉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的火越烧越大!

网红刘爽以刘氏家族和赫舍里氏家族名义宣布抵制,山西海归商会义正言辞敦促董明珠纠正错误并道歉,著名法学家周大伟教授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欧美同学会应当果断起诉董明珠。

那么,董明珠真的不怕吗?

事情的起因,是董明珠在一次企业内部会议上的分享。

她对着台下员工直言,格力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扎根本土”,甚至当场表态“海归派不可信,里面可能有间谍”。

这话很快被曝光,瞬间触碰到了敏感神经——海归群体本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间谍论”不仅是对个人的否定,更像是给整个群体扣上了一顶沉重的帽子。

舆论的反弹来得又快又猛。

山西省海归商会率先发声,一纸声明里满是愤慨:“这是对海归群体的严重误解!”

他们要求董明珠立即纠正错误,还强调人才不分国界,盲目排斥海归只会让企业失去全球化竞争力。

《新京报》发文,措辞犀利:“把海归和间谍划等号,这是背离常识的偏见。”

文章指出,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是常态,苹果、谷歌等国际巨头都在全球招揽人才,格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显得封闭,更会让企业失去接轨国际的机会。

这种“逆全球化”的人才观,对格力的品牌形象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

法学家周大伟直接指出,董明珠的言论涉嫌违反《就业促进法》和《劳动法》,因为法律明确规定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他建议欧美同学会作为海归群体的代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企业管理者的个人观点,不能成为歧视的借口。”

网红刘爽更是以家族名义声明抵制格力,说 “不能让歧视性言论赚我们的钱”。

网络上更是炸开了锅,无数海归网友晒出自己的留学经历和工作成果,用事实反驳“间谍论”。

有人愤怒地说:“寒窗苦读多年,回来却被当成‘潜在间谍’,这谁能接受?”还有人发起抵制格力的行动,呼吁“用脚投票,让傲慢付出代价”。

这场风暴的核心,其实是“本土派”与“海归派”的人才观碰撞。

董明珠或许想强调格力“自主培养人才”的决心,但一刀切的否定,显然刺痛了无数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海归。

当个人言论带上了群体标签,当企业管理者的观点被放大成一种“筛选标准”,引发的自然不会只是简单的争议,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尊重人才”的全民讨论。

格力,就这样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比同行,格力的人才战略显得格外“特立独行”。

联想当年收购IBMPC业务,大胆启用外籍高管和海归人才,硬是在全球市场打开了一片天;

华为在海外设立多个研发中心,吸引了无数国际顶尖人才,宁德时代更是全球挖角,为技术创新储备力量。

可格力呢?董明珠一直强调“靠国内高校培养人才”,对海归派近乎排斥。

这种“闭门造车”的策略,直接导致格力的海外营收占比常年低于20%,在发达国家市场几乎没有存在感。

有人可能会说:“格力靠国内市场就够了。”但看看美的、海尔,它们的海外营收占比都超过40%,全球化布局早已成熟。

格力的局限,本质上是人才战略的局限——没有海归和国际人才的加入,就很难真正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别说制定针对性的策略。

当董明珠说出“海归派有间谍”时,或许她没想过,这不仅伤了人才的心,更关上了格力走向世界的一扇门。

再看看格力内部的人才流失,更是让人唏嘘。

过去十年,黄辉、望靖东等高管相继离职,连被视为“接班人”的孟羽童、王自如也没能留下。

有人说,这是因为格力的“权力结构”太集中,董明珠一人说了算,让其他高管没有发挥空间。

这种“无董不成局”的现状,让投资者忧心忡忡:万一哪天董明珠退了,格力该怎么办?对比美的、海尔顺利的代际交接,格力的接班人困局,其实也是人才战略失败的一个缩影。

当别的企业在“抢人才”时,格力却在“赶人才”;当全球化成为趋势时,格力却在强调“本土至上”。

这种战略上的偏差,让格力在国际化的赛道上越落越远。

董明珠的“坚持”,到底是“战略定力”,还是“固步自封”?或许,格力真的该好好想想,人才到底该怎么用,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董明珠的争议,远不止人才观,是她将个人形象和格力深度绑定的做法。

格力手机开机画面是她的照片,线下店改名“董明珠店”,线上商城也以她命名。

从《公司法》角度看,这涉嫌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个人利益,损害公司利益。

毕竟,企业资源应该用来发展品牌,而不是打造个人IP。

当“格力”变成“董明珠”的同义词,看似强化了品牌,实则埋下了隐患——万一哪天个人形象崩塌,企业该如何自处?

更别说格力手机“三年超小米”的豪言,最后销量惨淡,被质疑虚假宣传;说“国产车粗制滥造”被车企集体抗议,涉嫌商业诋毁……

这些看似“敢说敢做”的行为,其实都踩在了法律的边缘。

格力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这场风暴过后,格力面临的不仅仅是一次舆情危机,更是一次全方位的“体检”。

盲目排斥海归显然不可取,如何在本土培养和引进外来人才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务之急。

看看联想、华为的做法,全球化的人才布局,才能支撑全球化的市场拓展。

格力的海外营收占比低,说到底还是缺乏懂国际规则、有海外经验的人才。

“董明珠时代”的强势管理,虽然带来了效率,却也埋下了“一言堂”的隐患。

接班人问题迟迟不解决,高管频繁离职,说明格力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治理结构,让企业不再依赖“个人权威”,而是依靠制度和团队。

否则,“后董时代”的权力真空,可能会让格力陷入混乱。

说到底,企业家的言行和企业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

董明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格力的“名片”,或是“伤疤”。

格力的未来,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孤胆英雄”,而是一个能平衡创新与合规、包容与原则、个人魅力与团队力量的企业生态。

这场风暴,或许正是格力转型的起点——是时候放下偏见,打开大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了。

参考来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472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