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抖音七宗罪(第六罪)—— 杀死公信力

如今的抖音,稳坐短视频头把交椅,几乎成了全国人民的移动信息入口。无数人靠它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甚至直接做消费决策。

可是我想说,抖音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它的积极作用,它正在一点点侵蚀社会的公信力。从企业到专家,从官方到个体,信任在算法裹挟的乱象里慢慢崩塌。

这几年,政府、媒体、企业、专家等“高能量群体”纷纷进驻抖音。按理说,这是件好事,能拉近和普通用户的距离。但问题是,流量竞争一旦白热化,乱象就跟着冒了出来。

先说企业,尤其是数码和汽车行业。为了博眼球抢流量,这些大公司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有些企业家简直连脸都不要了。

什么笔记本比硬币还薄,手机号称“能硬抗少林功夫”,汽车广告上演后备箱养鱼、200公里瞬间刹停、汽车里吃火锅,甚至还有小电车硬刚重卡的荒唐剧情。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挺新鲜,噱头满满,还夸“这老板会玩”。可当所有企业都这么搞,比的就是谁更离谱,最后就变成了纯纯的智商税。

更过分的是,一些所谓“民族企业”,天天举着民族大旗搞道德绑架,营造出一种“买我就是爱国”的氛围。结果呢,很多人真就被情绪裹挟着下单了。

本来,企业该是公信力的践行者。老字号靠百年口碑立身,优质品牌靠责任和售后赢得信任。但在抖音的规则里,获奖的反而是那些“表演型企业”:越浮夸越能推流,越虚假越有曝光。

这些企业难道不知道这是侮辱观众智商吗?他们当然知道。但他们更知道这样做能换来流量,这样做抖音就会推流,推流了就有品牌曝光,有曝光了就能换来成交。

你说以前买个几千块的电子产品,栽就栽了。可现在呢,二三十万的车,大家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在网上下单。试驾?了解?统统省略。

结果是什么?当产品问题一个个爆出来,人们才恍然大悟,所谓的完美人设,全都是作秀。那些在镜头前热情洋溢的企业家,本质上就是为了掏你兜里的钱。

一次次的信任,换来一次次的伤害,最终人们不再相信“企业表演家”们说的每一句话,甚至连那些认真做产品的企业,也被拖下水而不被信任。

再说专家。财经、医疗、文化、军事……这些本该是最靠谱的领域。可在抖音上,“专家”两个字几乎成了贬义词。

这些人原本应该是知识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但在流量的指挥棒下,他们集体降维,甚至可以说,已经不要脸了。

为了上推荐,财经专家放下数据逻辑,靠丝袜出镜博眼球;医疗专家不讲病理健康,专挑低俗话题吸流量;文化学者舍弃深度解读,靠猎奇与争议混热度。好像无论哪个专业,最终都要跟“低俗擦边”绑在一起,才能换来平台青睐。

你认真解读政策,平台不推;一本正经做科普,冷冷清清。可伪科普、低俗段子,却是流量爆棚。

专家群体彻底被流量异化:有人为了涨粉不惜陪笑,有人打造虚假人设,先涨粉再带货,甚至有人把粉丝引流到线下,出售假冒伪劣的商品。

当“专家”不再代表严谨可靠,当资质成了流量变现的遮羞布,公众对专业的信任就土崩瓦解。如今一提“专家建议”,网友下意识就是质疑、就是嘲讽。

企业塌了,专家塌了,政府和媒体呢?在抖音生态里,他们其实也被拖下了水。

抖音的推荐逻辑是极端优先,越能挑动情绪,越容易传播。理性、平和、客观,几乎都被边缘化。

于是,当政府发布政策解读、媒体做事实报道时,公众第一反应往往不是相信,而是怀疑:“这说的是真的吗?有没有隐瞒?”久而久之,官方公信力也跟着被稀释。

更可怕的是,这种不信任已经溢出屏幕,渗透到现实。人们在平台上习惯了怀疑与对立,现实里也变得如此:女生防备陌生男生是不是猥亵犯,男生怀疑漂亮女生是不是擦边女。

生活中遇到事情,第一反应不是沟通,而是掏手机录视频发抖音“维权”。大家对身边的人处处设防,对平台的情绪却盲目共情。算法制造的“恶意优先”的认知,正在瓦解社会最基本的协作与信任。

抖音的算法,本质上就是一套“流量至上”的筛选机制:奖励虚假而不是价值,推崇极端而不是理性,纵容低俗而不是专业。当这套机制成了社会传播的主流,公信力就会被一点点吞噬。

企业失去信誉,专家失去权威,官方失去认同,个体失去互信。这已经不是某个行业的危机,而是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在崩坏。

如果不及时修正算法逻辑,重建“价值优先”的传播规则,等流量狂欢散场时,我们将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人人设防、处处猜疑的“信任废墟”。

毕竟,当流量成了唯一的标准,信任往往就是最昂贵的牺牲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710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