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倩
编辑|乔芊
尽管关税风波沸沸扬扬,依赖全球供应链生存的英国超市Iceland仍选择在此时回归中国,并首次开出线下店。
Iceland是英国最大冻品超市,总部位于英国威尔士,成立于1972年,如今在英国有17%的占市率。它把门店开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10个左右国家,门店数量达到了1000家,年销售额接近400亿元。
这一次,Iceland将亚太区首店选在了中国,选址则是北京门头沟区京西智谷园区,已于4月29日试运营,5月底将正式对消费者开放。不同于其在全球开出的其他所有门店,Iceland在中国的首家门店有6800平米,不只是超市购物场景,更是包含零售、电商、MCN、餐饮服务、本地服务的综合商业体,因此名称叫做Icelandlab。
根据官方目前披露的信息,Iceland中国首店的超市区域,将陈列3200个SKU,全部是包装产品,主要是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冷冻食品,包括冷冻半成品的速冻海鲜和速冻蔬菜,还有炸物如薯条、炸鸡、鱼条、披萨、意大利面、甜点、冰淇淋等readymeal(预制餐)。除食品外,还将有少部分的日用百货、个人护理品牌。
主打物美价廉、高性价比的Iceland在英国称作是“穷鬼乐园”,其自有品牌的“爆款”冷冻披萨每个售价仅在1英镑左右,剪刀等厨房用品也基本只卖1英镑,甚至促销期间还会推出“任意商品3件10英镑”、“3件8磅”的活动。而到了中国,Iceland也在官方渠道旗帜鲜明地强调:“将维持一直以来的定位,不做双面人”。于是,各种折扣信息出现在中国门店的各个角落,时时提醒你商品有多便宜。
虽然此前一直没有在中国开出实体门店,但Iceland在中国并不是nobody。鸡腿鸡翅、红薯薯条、菠萝芝士、MullerCorner酸奶、Lotus冰淇淋、冷冻大蒜末等网红单品一直是欧洲留学生们心中的白月光。“Iceland是期末的救命稻草,没时间做饭时,微波炉一叮就好了,打折期1磅30个速冻鸡块实在太划算,比肯德基麦当劳便宜多了。”一位英国留学生告诉36氪。
近年来,已有不少外资超市在中国加速布局,而Iceland也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第一次进入时,它没有急于开设线下店,而是尝试用电商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2018年,Iceland入驻京东全球购,在京东海外旗舰店上线Iceland自有品牌产品,以及个护、母婴、烹调烘焙等品类。2022年,Iceland又入驻了淘宝,开出了海外旗舰店,但品类较少,主要售卖冰淇淋、饼干、日本清酒等商品。
经历疫情,中国消费者逐渐形成了在线上购买冷冻食品的习惯。据尼尔森的报告,35%的中国消费者相比疫情前增加了面点冻品的购买率,实际购买频率增加42%,同时线上消费客单价更高、品类日益丰富。三全等专做冷冻食品企业也曾表示,冻品在传统商超渠道的销售均增长缓慢,部分品类有所下滑,但线上增速明显。
但从结果来看,Iceland此前在中国的电商化尝试都不太成功。Iceland京东海外旗舰店如今已经关闭,淘宝海外旗舰店虽然还开着,但大量减少了SKU,如今只有十几款商品。
一位超市行业人士认为:“对于食品超市而言,线下渠道如今虽然遭遇很大挑战,但却是根基,只开线上不开线下,没有品牌心智也无法令消费者产生感知。”
这次Iceland选择五一前夕试运营,的确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一波人流。可作为参考的是,多个入华的外资商超如Costco、奥乐齐首店都成了网红打卡地,帮助品牌在中国打响了头炮。为了尽可能的吸引客流,Iceland还将在首店设置了餐饮区和直播区。
筹备中的北京首店,图源官方
接下来,Iceland还将在北京朝阳、海淀等地区开出线下门店,结合更多场景增加门店的可逛性。此前它也曾在英国当地进行一些尝试。Iceland曾与伦敦TaylorHerring公关和创意代理机构(TaylorHerringLondon)合作,利用自己的制冷设施,把整个超市打造成了一个溜冰场,希望消费者能享受到滑冰与购物的双重乐趣。
在4月举行的发布会上,Iceland还表示,一个重点发力的渠道和场景会是直播带货,首店Icelandlab基地预计引入常态化合作品牌100个以上,可支持每日超过百场直播。在Iceland首店内也有专门的区域供MCN生产美食直播和短视频内容,以便及时同步至抖音、小红书等平台。
利用直播卖冻品的确是一个趋势,许多头部的冻品品牌都在尝试。例如,三全食品就在通过这个方式获得增长,与抖音、快手知名直播团队进行了多轮合作推广,自2023年起就与抖音、快手知名直播团队进行了多轮合作推广,2024年三全食品直营电商业务同比增长达到58%,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长由直播带动。
价格则是另一个关键因素。与Costco、山姆类似,Iceland在欧洲能提供远低于市价的速冻商品,主要得益于其对供应链的成熟把控。在供货方面,Iceland的习惯也是一个SKU只挑选少量的几家,严格控制价格和商品规格。受到SKU的数量的限制,Iceland走的是爆品逻辑,售卖的都是最爆款的冻品,消费者对这些商品数量的需求稳定且量大。此外,Iceland也有一定比例的自有品牌如Icelandluxury等,在提升丰富度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增强议价能力。
然而,由于此前Iceland在中国的线上店都是海外旗舰店,商品都属于进口商品,这导致其在中国失去了其在英国“穷鬼超市”的光环和性价比优势,不少商品的价格甚至看起来很贵。例如,一盒Ben&Jerry的奶油冰淇淋在中国要卖到近90元,在英国本土则只要20-30元。一位跨境电商人士告诉36氪:“全球运输的费用、税收、运营成本都导致Iceland国内外价格差别较大。”
除了价格,Iceland的全球供应链可能和本土口味也存在冲突。Iceland十分强调其“全球优质冷冻食品”这一亮点,基于此,其能在竞争激烈的商超领域提供有明显差异化的优质商品,但Iceland的产品大部分是按照西式口味设计,如披萨、甜点、炸物,而中国主流消费人群更爱吃饺子、馄饨、粽子、面点等速冻类产品,Iceland进入中国后仍需要结合本地供应链和市场口味的需求,做更多本土化的改良,不然很可能沦为留学生、在华外国人等小众人群的圈地自萌。
这都十分考验Iceland的供应链本土化能力,但它看起来做了一定准备,如选择熟悉本地市场的本土合作伙伴——首旅慧科。
根据发布会的信息,首旅集团旗下的首旅慧科将作为Iceland在大陆地区的独家代理商,负责品牌在中国大陆的运营。将整合首旅集团、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新锐国货品牌产品,建立“全球食材良品”供应链。食品方面,首旅旗下有全聚德、东来顺等16个老字号品牌,还将和内蒙古赤峰、浙江宁波等原产地合作开发肉制品和海鲜冻品。Iceland依然会在中国会同步引入日本、西班牙、意大利、澳新等多个国家特色产品,但因为关税的影响,这次没有选择美国这类风险国家的产品。
一个值得学习的对象是与其在海外定位类似的奥乐齐。在刚进入中国时,奥乐齐也曾短暂走过弯路,定位中高端精品超市+社区食堂,想做“中产乐园”,但由于平价时代的来临,很快嗅到变化的奥乐齐调转方向走回“平价超市”的路子。如今奥乐齐在上海地区已经做到80%的本土供应链,再加上推出高比例的自有品牌,保证了其产品的高性价比。
不过,围绕Iceland在中国发展的最大疑问仍然是,本身喜爱鲜食的中国消费者如今对冻品的接受度有多高?
冻品和预制菜在国人心中长期有着“不新鲜、不健康”的刻板印象,预制鸡汤、外卖预制菜是“科技与狠活”的类似食品安全话题更是频繁引爆社交网络。
这个认知偏差是Iceland要攻克的堡垒,也是为何Iceland要强调自己天然、健康的理念,并称其自有品牌商品中将不添加任何人工色素、人工香精以及不必要的防腐剂和味精。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抵触的并不是冻品和预制,而是不健康和不新鲜的食材,好的商品被冷冻没有那么难以接受。这类商品此前一直是外资超市的优势品类。例如,山姆等外资超市提供的冻品类商品均比本土商超占比要高,它们利用全球供应链采买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引进水产品,尤其是稀缺、新奇特海鲜的品类。
中国市场的一些变化也正在发生。疫情后冻品和预制菜的需求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冻品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130亿左右,同比增长约10%。从人群来看,31-40岁的中高收入女性更有购买意愿。这是一个收入稳定、购买力较强、有一定生活品味的消费群体。
不过,如今在中国,仍然没有一个颇成气候的冻品超市,许多商超都把它当做一个必备的商品区域,但是占比都不算高。这个差异化的定位是否能跑通,对Iceland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4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