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提了新车,顶配,兴奋地邀我体验。一通操作演示:超大中控屏、手势控制、语音助手开关天窗……功能炫酷,科技感拉满。但没过两天他就跟我吐槽:“除了屏幕真的大,那些炫技的功能,新鲜感一过,基本没用过。而且车机居然有点卡……”
这让我想起现在的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宣传册写得就像科幻小说,L2+级智能驾驶、全景数字座舱、5G车载互联、AI语音助手……参数一个比一个漂亮,功能一个比一个梦幻。但作为天天握方向盘的普通车主,我不禁想问:这些让我们多花了好几万才选装上的“高科技”,到底有多少是真需求,有多少只是厂商为了溢价而创造的“伪需求”?
今天,咱们就抛开厂商的营销话术,纯从一个车主的角度,来扒一扒那些听起来很“爆”、用起来很“尬”的汽车配置。
一、 “手势控制”: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绝对是“伪需求”榜单的TOP 1,想象中,你像骑士一样挥挥手,就能切歌调音量,优雅,从容。
现实中呢?你手舞足蹈地比划了半天,车机系统毫无反应。副驾的朋友忍不住问:“你……是在干嘛?”你不信邪,换了个手势再试,突然,系统识别错误,一下把空调开到了最大冷风。算了算了,还是伸手按一下实体按键吧,真的更快、更准、更省心。
它的核心问题在于,学习成本高、识别率不稳定,且效率远低于实体按键或直接语音指令。一个为了“炫技”而牺牲“实用”的典型。
二、 “超大联屏”与“车内KTV”:移动的家还是移动的电视?
屏幕当然是越大越好?车企们似乎在开展一场“谁家屏幕多”的军备竞赛。从双联屏到一直延伸到副驾的“带鱼屏”,尺寸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但问题来了:
1. 真的需要这么大吗? 驾驶中,我们的视线离开路面超过一秒,危险系数就直线上升。过大的屏幕反而是一种干扰源。
2. 车机芯片跟得上吗? 还有一部分车机的流畅度,仍然停留在五年前安卓平板的水准,屏幕再大,卡顿起来体验只会更糟。
3. 副驾屏是刚需吗? 是的,副驾可能会看剧,但扪心自问,是手机不好用,还是平板不香?它们的显示效果和流畅度,目前绝大多数车机还难以超越。
至于“车内KTV”(配两个麦克风),更是堪称“史诗级伪需求”。先不说音效如何,在行驶的车里唱歌,真的不怕打扰司机驾驶吗?停车时唱?那我为什么不在家里唱,环境更好,音响更专业。这功能一年能用上两次,就算回本了。
三、 “L2+/L3级智能驾驶”:名字很智能,但你可能误解了它
这是最大的“概念陷阱”。厂商宣传的“自动驾驶”能力,让很多消费者误以为可以“放开手脚”。
清醒一点!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量产车,最高也就是L2+级辅助驾驶。它的本质是“辅助”,不是“替代”。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能在高速长途时极大减轻驾驶疲劳,这是它真正的价值。
但如果你过分迷信它的能力,把它当“自动驾驶”用,那就是在危险的边缘试探。它无法识别所有静态障碍物,无法应对突然的加塞,恶劣天气下性能会大幅下降。所以,这个功能本身不是伪需求,但厂商的过度宣传和消费者的过度理解,让它成了“伪自动”需求。 你多花的钱,买来的不是驾驶员身份,而是一位需要你时刻盯着的“实习生”。
四、 “全景天幕”:仰望星空的浪漫与晒脱皮的现实
不可开启的全景天幕,看星星看月亮,视野无敌,浪漫至极。
但厂商宣传片里从来不会告诉你:夏天有多晒。即便有遮阳帘,那块巨大的玻璃也是巨大的热源,空调得打低好几度。如果没有物理遮阳帘……恭喜你,夏天你将获得一个“全景桑拿房”和一头“烤得滚烫的秀发”。浪漫是别人的,晒和热是你自己的。
相比之下,传统可开启的小天窗,或许才是更务实、更符合多数人用车习惯的配置。
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说了这么多“伪需求”,那什么才是我们车主真正的“真需求”呢?
1. 好用的基础智能配置:比如靠谱的蓝牙钥匙(真正告别实体钥匙)、无感连接的CarPlay/CarLife(让手机生态和车机无缝衔接)、反应迅捷的语音助手(能精准控制空调、导航、音乐,而不是只会讲笑话)。
2. 基础安全的扎实体验:车身结构安全、扎实的底盘调校、线性的刹车脚感、清晰的路感反馈。这些“基本功”远比花里胡哨的配置来得重要。
3. 人性化的细节设计:足够的实体按键(用于盲操常用功能)、合理的储物空间、好用的手机无线充电位、舒适的后排座椅和出风口。
4. 经久耐用的品质:可靠的“三电”系统(电动车)、稳定的零部件供应、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这比任何大屏都更能让你安心。
科技的进步理应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成为营销的噱头和溢价的工具。作为消费者,我们在选车时真的需要擦亮眼睛,分清“我想要”和“我需要”。下次再去4S店,别光听销售吹嘘那些炫酷的功能。坐进去,开一圈,感受一下方向盘握感是否舒服,实体按键是否顺手,车机反应是否流畅,驾驶感受是否轻松。
车,归根结底是用来开的。所有的科技,都应该是为“安全、舒适、便捷”地驾驶服务,而不是本末倒置。拒绝“智商税”,选择那些真正能提升你日常驾驶幸福感的配置,这才是一个聪明车主该做的事。大家觉得车上还有哪些配置是“鸡肋”或“智商税”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避坑”经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car/77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