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汽车百科

央视网评|“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痛点该重视了

明明车就停在眼前,乘客却不知道车门该从哪开——这些年,“隐藏式门把手”被车企演绎出各种花样:按压弹出后再拉门、侧拉解锁即开门、伸手内扣或外拉触发解锁、按动按钮实现弹出解锁,更有甚者,车门上完全不见把手踪迹,需借助APP才能解锁……

高端、低风阻、一体感、智能化,车企的词藻在不断堆砌叠加,但消费者的抱怨却从未停歇:“打车像解谜,开门靠猜谜”。更有网约车司机直言,“20个乘客至少12个打不开门”,不得不购买提示贴纸“教”乘客开门。隐藏门把手在北方地区甚至因寒冷冻住还要先拿温水“化开”。从电容感应时灵时不灵,到按压杠杆藏玄机,再到全隐藏式无把手的极致简洁……有些车门正变得越来越邪门。

这些看似新颖又高级的开门方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车辆出现事故,这些复杂的车门就变成了危机时刻“锁死”的生命通道。多数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没有机械冗余设计,碰撞断电后直接失效。某央企下属专门测试汽车技术安全机构提供的测试结果显示,这类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98%。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在最近几年的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导致救援延误甚至危及乘客生命的案例并不罕见。

一个小小的门把手对风阻的影响不到0.1%,对续航增益可以忽略不计,却被冠以科技感和低风阻的高端标志,这无疑给驾驶者和乘客带来更多学习成本和不必要的麻烦。

事实上,隐藏式车门只是这些年汽车设计“形式主义”的一角。中控屏取消实体按键导致驾驶分心,单踏板模式导致误操作、无边框车窗密封缺陷……许多所谓的“设计创新”都在背离汽车这一交通工具安全第一的本质属性。

现在,警钟已经敲响。9月24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核心亮点,在于直击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痛点。安全技术要求明确,车门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确保救援人员可快速着力;更强制规定,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即便断电或碰撞后也能徒手开启。

这一要求,有望叫停汽车设计的“炫技竞赛”,让“安全实用本质”得以回归。这种行业转向的深层意义,在于让“安全优先”的设计逻辑被重新确立。

征求意见稿只是一个开始。它不仅是对单一零部件的规范,更是给汽车行业设计理念的纠偏——允许探索科技感,但必须有安全兜底;鼓励设计突破,但不能给用户带来不便。

汽车工业设计的进步,从来都不应该是对传统的彻底颠覆,而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隐藏式门把手1952年首次在奔驰300SL上出现时,它只不过是超跑的一项个性化的选择,可如今竟成为了汽车市场竞争的“锚点”和诸多车型的“标配”。

撇去浮华方能回归本质,衡量一辆好车的标准,从来都不是车门如何隐藏,而是危机时刻能否顺利打开,从来不是车机大屏功能多么丰富,而是操作是否安全便捷。我们相信,这场从门把手开始的设计理念回归,能够引领汽车产业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car/7787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