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企巨头纷纷撤退,宁德时代推迟2年!外媒:固态电池美梦破灭?
在固态电池领域,美国相关企业阵营率纷纷呈现出“大撤退”态势。QuantumScape 宣布放弃固态电池制造业务,转而扮演技术转售者的角色;SES 则直接退出车用电池赛道,转而涉足无人机电池领域。即便像 Solid Power 和 Factorial Energy 这类获得宝马、奔驰巨额投资的企业,对于固态电池量产计划也表述模糊、态度暧昧。其中,Solid Power 仅从事电池材料销售,并不进行电池制造;Factorial Energy 中试线的良品率仅为不足 85%,与液态电池 97%的良品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四家颇具影响力的企业集体调整业务方向,充分暴露了固态电池在量产方面面临的重重困境。
反观中国企业,虽表面上看似发展平稳,但实际上也在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宁德时代已将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时间推迟至 2027 年,较车企预期晚了两年之久。此举显然是为了汲取国际同行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对此外媒也纷纷表示:固态电池美梦破灭了
所谓的“半固态过渡方案”目前也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该方案既未能充分达成固态电池所承诺的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目标,成本又高于液态电池。蔚来、智己等品牌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试水车型,市场销量不佳,这充分表明“半固态过渡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并不具备可行性。
从美国固态电池头部企业的集体战略调整,到宁德时代对量产计划的推迟,2025 年固态电池行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景象。这一曾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有望颠覆锂电行业格局的“未来技术”,如今陷入了“研发热度高涨、量产推进迟缓”的尴尬局面。人们不禁要问,其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以及复杂的商业博弈呢?
固态电池的困局背后,隐藏着材料科学、工艺技术和商业逻辑的三重枷锁。在材料层面,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的稳定性问题至今未能突破,锂枝晶生长导致的短路风险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日本丰田研究所的实验数据显示,其硫化物电解质在200次循环后就会出现明显的晶界裂纹,而氧化物电解质则面临室温离子电导率不足的致命伤。
工艺技术的瓶颈则更为直观。美国能源部最新报告指出,固态电池的卷对卷生产工艺良品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需要投入相当于传统电池3倍的设备改造成本。Factorial Energy尝试的堆叠式封装方案虽能提升能量密度,但生产节拍却比液态电池慢了近40倍,这种效率在车规级量产中几乎不具备经济性。
商业博弈的暗流同样不容忽视。传统锂电巨头通过专利壁垒构筑的护城河,使得新兴企业不得不选择高风险的颠覆性技术路线。宝马集团新能源总监施密特曾透露,某家欧洲车企为规避现有专利,其固态电池研发成本中有27%用于支付替代方案的授权费用。这种"创新税"进一步挤压了本已紧张的研发预算。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韩三国正采取截然不同的破局策略。日本选择举国体制攻关硫化物路线,韩国押注聚合物电解质与硅负极的组合,而中国则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特征——宁德时代在氧化物体系持续发力,蜂巢能源则另辟蹊径开发复合固态电解质。这种技术路线的分化,预示着未来固态电池市场可能出现区域性技术割据。
产业分析师马克·纽曼指出:"2027年或许会成为真正的分水岭,届时我们将看清这是又一场氢燃料电池式的产业泡沫,还是一次真正的能源存储革命。"眼下,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正陷入集体焦虑:既不敢放弃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又难以承受持续烧钱却看不到量产曙光的压力。这场关乎万亿级市场的技术马拉松,正在考验每个参与者的战略定力与资源调配智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7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