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乌克兰称对爆炸负责,奔袭六千公里炸海参崴,对全球传递两个信号

9月16日,乌克兰军事情报部门公开承认,对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崴发动了远程打击。

Z

一开始事件发生时,俄罗斯官方先将爆炸定性为“燃气爆炸”,但现场迅速出现的安全局特工、军人封锁,以及军用直升机升空警戒的画面,再加上乌克兰明确“报复参与布查惨案、围困马里乌波尔的俄军155旅第47营”的声明,都让这场跨越6600公里的行动,成了一场毫无争议的战略打击,而非意外事故。

不过令外界好奇的是,6600公里的距离,对传统无人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乌克兰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其中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将无人机“极限改装”,在民用无人机上加装了额外燃油舱,再通过简易空中加油技术延长航程,甚至优化了导航系统以应对长途飞行中的信号干扰。

第二种就是“体系化配合”,此前乌克兰就通过“蜘蛛网”行动,把拆解后的无人机用改装卡车悄悄运进俄罗斯境内,再借助星链卫星激活,这次对海参崴的打击,正是这套模式的“放大版”。

这次袭击精准击中了太平洋舰队的导弹导航系统生产线和机动指挥所,这些设施被破坏,不仅打乱了俄军在太平洋方向的指挥链路,还间接影响了前线的情报传输效率。

为了守住远东,俄军近期已经把苏-57隐形战斗机部署到海参崴周边,还把“伊斯坎德尔-M”导弹旅调到了萨哈林州,这款导弹的射程能覆盖日本北海道和西太平洋关键海域,但这种调整有个明显的“副作用”,原本集中在乌克兰东部前线的兵力,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回远东布防,直接导致俄军在顿巴斯、扎波罗热等方向的攻势力度减弱。

对俄罗斯来说,这相当于被迫陷入“东西两线分心”的处境,原本的战略重心被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

欧盟在事件发生后很快表态,不仅重申“继续支持乌克兰”,还透露出要把军事援助规模提升,此前承诺的630亿欧元援助,可能会优先投向无人机升级、远程打击武器等领域。

对乌克兰来说,这是比袭击本身更重要的“收获”,它用一次实打实的战果,证明自己不是“只会依赖援助的一方”,反而能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战场优势,这会让西方更愿意提供先进装备,比如高精度导弹、升级版无人机,进而慢慢改变俄乌双方的战场力量对比。

其实海参崴不只是俄军基地,更是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双方在能源运输、港口建设等领域都有深度合作,而俄罗斯在远东部署苏-57、导弹旅的举动,虽然是为了防御,但客观上可能加剧东北亚地区的军事竞争,这对原本顺畅的中俄远东合作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警惕的“变量”,双方既要维护各自安全,又要保障合作不受冲击,后续的协调难度会明显增加。

从长远来看,这次袭击的影响早已超出俄乌冲突本身,过去大家觉得“国土面积大、后方离前线远,就安全”,但乌克兰用6600公里的打击证明,在无人机+卫星导航的技术组合下,“距离即安全”的传统思维已经失效,哪怕是远离主战场的军事目标,也可能成为远程打击的对象。

对俄乌双方来说,这次袭击不是终点,俄罗斯大概率会加码对乌克兰关键设施的报复,乌克兰则可能继续用“远程打击”分散俄军注意力,这场冲突的形态,已经彻底和两年前不一样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769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