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玉渊谭天:台湾光复纪念日,是全体中华儿女的集体意志

这两天,国家宣布了一件大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表面看,只是在日历上多了一个纪念日。但往深了看,背后信号强烈,意味深长。可以说,这是一次“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重大出手。

信号1:「对台管辖升级,彰显国家权威」

“全国人大”,是值得关注的关键词。

专业人士告诉谭主,全国人大通过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是一个最高级别的立法程序,这是在以法律的形式,行使对台湾地区的最高管辖权。

近年来,我们的多种管辖形式,都在取得突破:

司法形式——最高法、最高检等提出惩治“台独”顽固分子的办法。我们还公布了“台独”顽固分子的名单。

执法形式——对“台独”分子展开出入境、经济管制等。此外,海警在金门附近海域执法行动常态化。

而这次的决定,在立法层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上一次全国人大专门针对台湾问题进行立法,是2005年的《反分裂国家法》。这次的决定,让管辖形式更多元、更全面,直接宣示了国家主权,意义非凡。

这次的决定,和2005年的《反分裂国家法》,也有不同的侧重。

《反分裂国家法》是实体法,规定了实现统一的具体方式。此次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则是明确了中国的国家叙事——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台湾、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台湾已经回归祖国。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今年九三阅兵后的第二天,有台湾同胞起草建议,“建议大陆正式设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多名岛内人士联署,将这份建议交给了大陆的有关部门。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近年来同样多次提出相关建议。

台湾同胞参与国家立法活动,台湾同胞和大陆人士共同推动纪念日得以设立,更进一步彰显对国家权威的认同。

信号2:「统一进程,越来越可感」

决定明确提到,国家要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

具体怎么做?我们可以参考一个类似的纪念日——2014年设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之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基本在南京本市附近。2014年之后,年年国家公祭,全国响应,规格和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

台湾光复纪念日,同样如此。

一个数据可以反映今年的不同:同样是举办纪念台湾光复周年大会的重大年份,2015年纪念台湾光复70周年时,配套举办活动的地方省份,还是个位数。而今年,约20个省和直辖市,都已举办或筹备纪念活动。

更重要的是,立法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从时间线上看:

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标志着地方性悼念活动开始形成。2005年起,相关提案被提出,呼吁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最终,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二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遗,这段历史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记忆。此后,有关部门还出台针对媚日分子的制裁行动,直接打击了那些声称“南京大屠杀从未发生”的伪史论者。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未来围绕“台湾光复”这一史实的更多行动,会来得更快。

所以,未来每年10月25日,从官方到民间,关于“台湾回归”的史实和讨论将成一股潮流。这种全民记忆的强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统一力量。

统一,会变得越来越可感、可触。

信号3:「两岸形成遥相呼应之势」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就在今年,岛内恢复了“光复节”放假。

“光复节”在台湾地区的历史,可谓几经波折:

1946年10月,国民政府设立“台湾光复节”。但到了2000年,民进党当局取消了“光复节”的假期。2016年,他们更进一步抹去了“光复节”的假期地位。

民进党当局否认“光复”,就是想切断两岸的历史纽带。今年,他们的说法变本加厉:

为了否认“光复”,他们全盘采用了日本侵略者当年的说辞,诡称那一天是“终战”,还把日本当“宗主国”——这是何其可笑的自我否定!

也因此,岛内民众忍无可忍。很多人说,民进党全是虚伪,连纪念抵抗外族侵略的日子都要抹去,简直不可理喻。

所以,今年,岛内恢复“光复节”假期,是民心所向。

而这,引发了连锁反应。

“光复节”的由来,成为岛内民众关注的议题。谭主刷到一条岛内热门短视频:“你知道‘光复节’的由来吗”,底下的高赞评论都在说,“不能忘了自己是谁”。

还有评论说,民进党当局做不好的事,海峡对岸的大陆可以做,而且能做得更好。

最后,谭主分享两点观察:

第一,当前在台湾以“光复”为名的路就有151条,以“光复”为名的建筑、机构等更是不计其数。“光复路”,是岛内民众的必经之路,“光复纪念日”,更是两岸统一的历史之路。

第二,今年以来,伪历史观在国际社会上层出不穷。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是在正告民进党,更是在正告美国等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的外部势力。这种国家层面的宣示,就是让岛内看到统一的必然性,让世界看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信心。这一手,无疑是高明又霸气!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50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