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市场这场翻天覆地的技术竞赛中,谁也没想到,曾经被认为“中间态”的增程式混动,如今卷成了新能源圈最具潜力的“终极解法”。过去,比亚迪对增程技术嗤之以鼻,认为那是“纯电不纯、电混不混”的折中方案;可现在,增程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入 2.0时代,而比亚迪的DM-i系统,反而陷入了尴尬的被动局面。

一、“大电池+小油箱”的逆袭
传统的增程车,如理想ONE或早期的岚图FREE,电池容量普遍在40~50度之间,纯电续航不过百余公里,油电切换明显,驾驶体验更接近混动。但如今的“增程2.0时代”,这套逻辑被彻底改写。
看看当下新一代增程车的参数:80度甚至100度的大电池包、纯电续航500km以上的成绩,再加上一个“以防万一”的小油箱——这已经是另一种能源哲学。车主日常通勤几乎可以100%纯电行驶,而长途时才偶尔点燃发动机,这意味着 “能用电就绝不用油” 已成为增程用户的共识。
这套理念的成功,直接挑战了比亚迪DMI的根基。毕竟,DMI的核心思路正相反——它是“小电池+大油箱”的代表,主打低油耗长续航。比亚迪工程师们曾认为,只要油耗足够低,就能满足用户需求;但他们忽视了一个趋势:中国用户已经彻底爱上了电的丝滑与安静。

二、比亚迪DMI的困境:太省油,却不够“电”
在技术上,比亚迪的第五代DM系统堪称业界标杆。1.5T发动机实现44.2%的超高热效率,亏电油耗低至2.6L/100km,综合续航突破2100km。然而,问题在于——车主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省油”,而是要“几乎不用油”。
DMI车型虽然油耗低,但纯电续航仍是短板。即便是长续航版的秦PLUS或宋PLUS,CLTC纯电续航也不过128km、200km,这在如今动辄300km纯电续航的增程车面前,已经显得有些落伍。用户用脚投票,他们希望有更长的纯电体验,而不是每两天就要插一次电。
这正是增程2.0时代的杀手锏——大电池让驾驶体验无限接近纯电车,小油箱只在特殊场景中介入。结果就是,比亚迪那套以油为主的混动逻辑,被彻底颠覆了。

三、从技术角度看,增程2.0更符合能源转型逻辑
新能源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更省油”,而是“彻底告别油”。增程式的技术演化方向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
增程2.0车型普遍采用高能量密度电池、独立电驱架构、纯电优先策略。增程器只在电量不足时介入,为驱动电机供电,而非直接驱动车轮。这意味着动力传输更线性、能耗更可控,用户体验几乎等同纯电车。
更重要的是,增程器的介入频率越来越低。随着续航突破500km,增程车在城市中几乎就是纯电车,只有跨省长途时才会启动发动机。对于中国庞大的充电网络而言,这种兼容策略反而是最现实的过渡方案。

四、比亚迪该如何应对?
比亚迪不是没有看到趋势。事实上,长续航DM-i版本的推出就是一次试探。但问题在于——DMI的结构性限制,使它很难像增程那样“大幅提升电池容量”。因为增程车的动力逻辑是“电主油辅”,而DM-i仍是“油主电辅”,即便电池加大,也很难发挥纯电平台的体验。
未来,比亚迪或许需要在纯电与增程之间找到全新平衡,也许是一个类似“E-REV+DM融合”的技术路径。否则,当用户普遍能享受“500km纯电+1000km总续航”时,DM-i再怎么省油,也难以打动人心。

五、结语
时代的潮流,往往不是由最强的技术决定,而是由最懂用户的人决定。增程式曾经被比亚迪轻视,如今却成了新战场的主角。大电池、小油箱,这看似简单的组合,正在重新定义“新能源的舒适边界”。
当越来越多用户发现自己一年几乎不用加油,DMI的节油神话,也许就真的走到了尽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878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