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乃至未来的竞争力”,这一朴素的逻辑,对于身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的西安而言,体会尤其深刻。
2012年,三星在西安投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存储芯片工厂,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就业岗位与GDP贡献外,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其巨大的磁吸效应,牵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半导体配套企业聚集,重塑了区域产业版图,将陕西电子信息产业推上了集群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快车道。
数年磨砺,西安的“磁场”效应愈加强劲。
尤其是近年来,外资持续加码:斥资43亿元的宜家荟聚中心刷新陕西外资商业体纪录;全球最大灵活办公空间运营商IWG集团落子布局总部经济生态圈。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兴业。
那么,支撑西安频频“走出去”、吸引全球投资者持续重仓的底气,究竟何在?
常态化“走出去”
6月的国际舞台上,西安的身影分外忙碌。
由市委书记方红卫亲自带队的招商代表团,步履不停,穿梭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城市与企业之间,展开了一场高效务实的“欧洲行”。
在法国,代表团亮相第55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现场见证多项合作协议的签署。同时,积极推动了西安与阿尔斯通集团签署轨道交通战略合作协议、与空客集团就扩大航空零部件生产规模达成合作意向。
转至德国,方红卫率团直抵汽车工业重镇慕尼黑。代表团深入探访采埃孚、博世力士乐、海格、西门子、克诺尔、德国铁路集团以及杜伊斯堡港口集团等重量级企业,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意向书及备忘录,收获丰硕的“德国果实”。
西安精准锁定法国、德国,源于这座城市作为两国在华重要投资目的地的深厚根基。
截至2025年5月底,欧盟国家累计在西安设立外资企业259家,法国、德国等为主要投资国,累计投资企业达111家。
外资频频加码,投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是对西安发展前景与消费升级活力的深度信任。
事实上,西安的招商触角,也从未放过任何全球性契机。
6月24日,全球瞩目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拉开帷幕,汇聚了1700余名全球政商领袖。西安市市长叶牛平旋即率队“抢滩”这一顶级平台,在论坛次日便发起“长安之约·跨国企业交流会”,与世界500强代表展开高效对接。
从密集出海“抢企业、交朋友、亮肌肉”,到精准切入顶级国际论坛,西安招商的“强推力”自上而下贯穿始终。
“今年,我们将利用丝博会、进博会、投洽会等重大经贸会展平台,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打造品牌招商活动。”西安市投资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将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赴日韩、欧盟以及阿联酋、巴林等主要外资来源地,拜访目标企业,促进外资企业进资和项目落户西安。”
外资重仓背后
支撑外商集聚的一大核心牌,在于无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人才。
截至2024年末,西安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63所,在校学生85.56万人,毕业生23.49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42所,在校学生19.71万人,毕业生5.06万人。
尤其在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这支规模庞大、质量上乘的人才梯队,构成了西安竞逐“新质生产力”赛道中极具活力与决定性的竞争优势。
除了人才“强磁场”,西安的市场潜力与区位价值同样极具想象空间。作为千万级人口城市,其自身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为各类投资提供了广阔的需求蓝海。
更关键的是,西安的“地理基因”天生带有开放属性。占据中国陆地版图几何中心,身负国家赋予的对外交往中心、国际门户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等多重战略定位,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西安将区位优势高效转化为全球联通能力。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航线网络已覆盖全球24个国家49个主要城市,架起高效的“空中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长安号)的汽笛声已成常态,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持续领跑全国,为跨国企业提供着横跨欧亚、稳定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极大便利了其供应链布局与市场触达。
当人才、市场、区位优势形成合力,外资用真金白银投出了“信任票”:不仅投资西安的外资企业与日俱增,投资的广度与深度也在不断加深。
美光科技自2006年落地西安以来,已五次追加投资,累计投入超过110亿元,用持续的资本注入诠释对这座城市的认可;三星(中国)半导体2012年入驻西安高新区,一期项目在短短2年内竣工投产,创造了“陕西速度,西安效率”。截至2024年上半年,其在西安累计完成投资约293亿美元。
此外,克诺尔、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行业巨头纷纷落子,与西安的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形成强势互补。
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外资频频加码布局的同时,西安本土产业正以更深度的姿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链合”行动不断推进。
在前不久达沃斯论坛期间举办的“长安之约·跨国企业交流会”上,霍尼韦尔、可口可乐、克诺尔集团、AIM全球基金会等超过35家世界500强及知名机构代表,与隆基绿能、铂力特、巨子生物等25家西安本土创新领军企业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深度对接。
此类由政府牵头的精准链接,正成为推动西安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加速品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助力。
这背后,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日益深入的组织与配合,国内外企业紧密嵌套在了一起。
中国企业“出海”轨迹,也已从早期“贸易出海”、中期“产品出海”,演进至如今以“品牌出海”为标志的全新发展阶段。
尤其在光伏、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制造业关键领域,本土企业凭借雄厚的创新与制造实力,正赢得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与话语权。
譬如起源于西安的隆基绿能,目前业务已辐射全球150余个国家。通过在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建立制造基地,在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国家设立销售机构,隆基绿能已深度嵌入全球光伏产业链,并成为该领域规则制定者之一。
陕鼓集团同样根植于西安,其全球化运营体系已覆盖德国、捷克、印度、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8家海外公司与服务机构,国际化布局日益完善。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这一轮企业“出海”浪潮,既是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动选择,更是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路径。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已成为西安乃至中国产业进阶的关键一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5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