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光良酒赵小普:5年卖了4亿瓶白酒,我只是没有陷入聪明人的误区|厚雪专访

作者|钟艺璇

访谈|杨轩钟艺璇

一个广告人,在2013年顺应“双创潮”,做了一款年轻化白酒,只卖线上,野心勃勃。

4年后,这个品牌死掉了。

那是他心情最复杂的一年,他不想碰酒,因为疲了,后来再创业,一度考虑过电子烟甚至剧本杀。但思来想去,自己最熟悉的,还只有白酒。

2018年,他重新折返白酒,这次他只认准一件事,做酒,坚决不做线上。这个广告人离开了自己最熟悉的玩法,他决定回到传统,和经销商打交道——过去在中关村,他接触最多的是投资人。

他开玩笑回忆,“早年认识的投资经理后来都成了行业大佬,发现我竟然还在做酒,说,‘投资就得投老赵这种长情的,你才是时间的朋友’。”

此时恰逢疯狂的消费投资潮,“投资人都堵到门口给钱”。高瓴、XVC都是光良酒的投资人。

直到今天,这个白酒品牌铺进了100万个终端,600多个县城。进入市场5年,它累计卖出了4亿瓶酒,在白酒大盘面临结构性困境的2024年,销售额依旧保持了30%的同比增长。

这是光良酒创始人赵小普的故事。酒从来不是一个新鲜行业,今天所有的白酒,在各个价格带甚至区域,都有自己的王者。这也意味着,在水面无波的行业里,光良是一个久违的新故事,一条搅动的鲶鱼。

它是怎么做到的?

所有见过光良酒的人,几乎都会被它的光瓶、数字所吸引。光瓶酒顾名思义,无盒,省去包装成本,性价比高。数字,即数据瓶,光良酒有19、29、39、59四大系列,不同数字,分别对应产品中三年粮食基酒含量。换句话说,一瓶酒有多少成分,已经明晃晃写在瓶身上。

在白酒中首创数据瓶,想让大家一眼看懂成分,赵小普认为,如果人们买白酒,需要一个理由,那么他希望买光良酒的理由是“睿智”——“我不是喝不起贵的,买光良是因为我聪明”。

光良的确不贵,从19到59系列,对应价格25元到75元不等,都在百元之内。

这些年,光瓶酒市场规模从百亿到千亿,传统酒企甚至开始下场做光瓶酒。今天许多同行研究光良,几乎都离不开以下三点:产品找准平价定位踩中下沉、敢花钱做营销、渠道从名酒笼罩之外的县乡缝隙攻入。

但赵小普却说,光良酒走到今天,产品只占2成,剩下8成都靠经销商。白酒本质是一个“脏活累活”。

原因很简单,中国有600多万个零售终端渠道,遍布城乡的每一根毛细血管。这里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更没有多跌宕的资本故事,只有实实在在的销售数字和赚钱欲望。

他说,接触经销商,自己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放下所谓的优越感。“你聪明,对方比你更聪明,他只不过没有更大的平台。人不要陷入聪明的误区,用谎言验证谎言,只会得到谎言。”

四个小时的访谈里,我们聊了赵小普如何在“无路可退”时重新捡起白酒,又为什么做起了数据瓶;聊了他眼中的中国县乡经销商画像;聊了他怎么在两三年内逆场花钱,让行业都看见光良酒;也一起复盘了成立这七年,光良走过的一些重要节点。

而在对话中,只有一个逻辑被赵小普反复提及——做线下生意,要接受人性,不要陷入聪明人的误区。

以下是36氪与赵小普的访谈,经编辑:

光良数据瓶系列

情绪只能点燃青年,不能点燃大哥

36氪:你之前是设计师、广告人出身,后来怎么进入酒行业的?是对酒有个人爱好吗?

赵小普:没有爱好,就算有,经过这么年也不爱了。我学设计的,一开始做了四五年广告,服务过很多消费公司,后来发现酒客户钱多,有机会,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浅表的理解。

36氪:你很直接。

赵小普:对,所以那会我也不懂做酒,对行业没有敬畏之心。那时候流行电商平台卖货,淘宝还没有酒品类,我们就做了一个品牌,在一个叫“酒仙网”的垂类电商平台卖酒,只做线上。

36氪:什么品牌?

赵小普:“燃点”,二两装小瓶,客单价也是几十块。我们当时想做一个针对亚文化、文艺青年的酒品牌。所以包装设计的比较特别,把酒瓶做成了汽油桶的形状,像个小壶。因为猎奇,当时销量不错,在酒仙网当了半年销冠。但这个品牌后来死了。

36氪:“燃点”这段经历给你带来的最重要认知是什么?

赵小普:仅有的认知还是反向的。它告诉我,如果要做酒生意,千万别做线上。

36氪:为什么?

赵小普:线上可以做品牌势能、或者用户教育,但它不是一个卖货平台。饮酒场景实在太线下,大家不会在线上囤酒,尤其是白酒。深度用户你在线上找不到,年轻人买你,大部分也出于猎奇。白酒行业这么多做线上的,没一个活下来,最终都会卷回线下平台,

36氪:白酒在京东卖得不错,这怎么解释?

赵小普:京东上卖得好的,基本是茅台这类高端酒。但大众消费品,比如北京卖得最好的牛栏山,很少有人去线上买。现在喝酒场景都是即时性的,比如晚上聚餐,最多用即时零售送酒,不会线上囤货。

36氪:失败了,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做白酒?

赵小普:再创业的时候,我们坚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找溢价足够高的领域,有营销空间;二是做“大公司看不上”的事,避免被挤压,比如不管我们怎么折腾,茅台都不会理我们。当时横向把所有的泛消费领域都拉出来看了一遍,符合的只有白酒。

36氪:没有任何犹豫吗?没考虑过其他行业?

赵小普:中途差点放弃过,甚至飞到深圳考察过电子烟,觉得它简单,好不好抽一尝就知道,能直接ToC营销,玩法更多。

当时就想做一次性小烟,从《纸牌屋》启发来的,供应链都跑通了,结果315曝光后线上不让卖了。如果做电子烟也要铺线下,那我为什么不回去做酒?当时觉得无路可走,最终把光良酒的产品做了出来。

36氪:解释一下你做光良酒的产品逻辑?为什么是数据瓶?

赵小普:当时我们最大的劣势是没有品牌,我想做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价值观,但又不希望它情绪化——这招之前我做“燃点”的时候试过,结果发现,我只能点燃青年,点燃不了喝酒的大哥们。

我就开始思考酒的消费心理,如果今天我们喝一瓶酒,要么它高级、要么它平价,总得要有一个理由。光良选择的点是“睿智”,我们把成分透明化、数据化。我想让消费者觉得,“我不是喝不起贵的,选择光良是因为我聪明”。

从今天看,产品力这件事我做对了。而且由于我做了数字瓶,很多传统品牌也在跟进,就证明这件事可行。

36氪:一开始怎么想到光良这个名字?

赵小普:你想,叫光良,虽然我们和明星光良没关系,但大家总会有一种错觉,总觉得这品牌我认识。那会是想用“粮”或“酿”,谐音,但都注册不了。

36氪:光良本人没找你们?

赵小普:首先光良叫王光良,其次光良是个马来西亚人。

产品只占20%,剩下全靠经销商

36氪:产品这件事,对你们打开线下的帮助占多少?

赵小普:只占一两成。产品力在线上是绝对的,但线下还是一个传统渠道玩法,你得有人把货铺到终端,做好陈列和终端店老板的教育,否则再好的产品也难以触达消费者。80%靠的还是经销商。

36氪:你们的渠道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下沉渠道很分散,最初是怎么打开线下渠道的?

赵小普:我做广告公司出身,当时给很多酒企免费提过营销建议、写过方案,行业里的大哥大姐觉得,这小伙子的品牌(燃点)没做起来,但人还算不错。

光良创业的时候,我又回去找大哥大姐,拜托他们每人拿点货,放终端试试。没想到一个月后,货都卖出去了,大家也开始有信心。

正好大哥大姐也有出来创业的想法,他们懂销售但不懂品牌和产品,而我缺渠道资源,双方互补。

36氪:大哥大姐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赵小普:有钱人(笑)。他们做传统经销生意的,资源集中在下沉市场的夫妻店、杂货铺,带了一两百人规模的团队,在自己的省份里起码都有几千万的生意。

36氪:这么有钱,为什么要跟着你干?

赵小普:我当时给了股份,传统酒行业不会这么做。

36氪:一两百人的团队在渠道中意味着什么?

赵小普:这里可能有个误区,线上故事听多了,会觉得一两百人很多,但做线下生意,一个省有一两百人的团队,实际非常小。比如我们江苏销量最好的城市是无锡,经销商单做光良酒就能做到2千多万收益,他们团队有20多人。所以一个省要单做某款酒,做过亿的规模,两三百人的团队都很正常。这还是结果导向,早期做的时候,人还会更多。

以上是单做一个品牌的前提,经销商通常不只做一款产品,可能同时做矿泉水、牛奶、啤酒等,那团队人数都爆炸。

36氪:你们怎么选择经销商?

赵小普: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经销商有自己的收益逻辑,比如100人团队,接10个品牌,他希望夏天卖饮料、啤酒,冬天卖白酒,日常搬矿泉水,这样才能提高人效。

但要求对方全心全意是不可能的,我们是独立的个体,结婚都不太可能,何况做生意。只是我会优中选优,如果对方的生意,白酒是刚需,那肯定价值更大。

36氪:你上面说的是理想选择的问题,实际情况如何?

赵小普:其实各种都有。还有签了独家协议,但不卖货的,他觉得你有潜力,是个未来之星,怕别人把你接了,自己先揽过来,一年时间就过去了。

所以为什么线下的生意会慢,线上换个团队就能快速看到效果,但线下识别一个经销商,短则一年,长则要两三年。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还是网恋好?(笑)

36氪:当时有了第一批经销商支持,做出了什么成绩?

赵小普:第一年(2019年)只做了几个月,营收两三千万,进了几万个终端。第二年就遇到了疫情,到今天光良7年,硬扛了3年疫情。

别让聪明困扰你

36氪:你们国内目前有多少个终端了?

赵小普:100万个。放在酒行业,达到这个数字的公司两只手数得过来。

36氪:你们目前的经销商画像是什么样的?

赵小普:我们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经销商,有中部偏大的,一半以上都是创业经销商。大商能力强,有现金流、库房和渠道能力,需要强强联合,甚至完全可以自己做产品。

创业经销商,还是有“造富神话”的,比如起初借钱去代理了我们的生意,现在一年能做千万,自己能挣百万。

36氪:这类人占比多少?

赵小普:1%-2%。跟我们有过关系的经销商总共有大几百个。

36氪:为什么是他们?他们身上有什么特质?

赵小普:吃苦耐劳。

36氪:中国人都吃苦耐劳。

赵小普:我说的这个吃苦耐劳,和你理解的不一样。如果现在有一个要求,让一个已经明确表达过拒绝的饭馆老板,花钱进光良酒,你猜经销商会怎么做?

你先不要太理想化这个场景,真实情况下,老板不会这么客气,摆手说“不要”,通常张口就是“滚”。

我们就有这么一个经销商,他会去角落里,拿起扫把开始扫地、擦桌子,直到人家不得不注意他,说,那我进两瓶行不行?当然不行,他继续扭头干活,干到老板最后说进一箱。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聪明人”的困扰,毕竟这些事,回家复盘一下,都会觉得人生真没劲,聪明人会寻找更高效的出路。但那个人不一样,他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只要认准,就不怀疑意义。以及他失无可失了,就算只做了过百万销量,都比原来的生活好很多。

光良酒在安徽乡镇某食杂店的产品货架上

36氪:这是少数样本,你们对业务团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赵小普:还是“简单”、“相信”。洗脑没有意义。

销售团队干的是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很标准化。我有个大学同学,刚毕业时进了箭牌,卖口香糖,很快就离职了,他说天天骑自行车卖货受不了。激情都是短暂的。

36氪:你之前提到给经销商分股权,传统行业的经销商会信这个吗?

赵小普:要看“狗不狗”了。A轮我们融了过亿,我拿了5千万回购老股,10个经销商,每人500万。其实他们有的人不缺钱,但来得这么轻松的钱,真没有。

36氪:你为什么用“狗不狗”形容自己的行为?

赵小普:因为我默认自己“不狗”,这个词影射的是画饼。一个经销商能在小城市如鱼得水,他一定情智商双高,如果你抱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这事一定做不成,因为人家比你聪明多了,只不过他没有更大的平台。用谎言验证谎言,只会得到谎言。

中国经销商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江湖气,你给够真诚,他们也愿意这样对你。

36氪:OPPO、VIVO做线下渠道很成功,他们那套方法论能移植到酒行业吗?

赵小普:不能,这是两种江湖。OV是铁血打法,白酒经销商不服“外来和尚”,人家压根不买单。假如一个经销商今天能在县城做几千万的生意,那他就是“神”,你再厉害,不尊重他就做不成。

36氪:要增加新用户、提升粘性,一些地域性酒已经很成功,你们作为新品牌,怎么进攻这类市场?

赵小普:我们并不需要把所有人都转化成光良用户,就像华为抢三星用户,先从3%开始。

到了一个城市,我们先征服终端店老板,他们自己就是典型的白酒用户。和餐饮终端的厨子、老板打交道多了,就会发现,哪怕不用卖消费者,只要他们爱喝,一个月喝两箱,这也是生意。再说厨子休息时候,带两瓶酒呼朋唤友,也能带动转化。

36氪:安徽是你们卖得最好的市场,为什么?

赵小普:经销商团队厉害。

36氪:有没有让安徽团队开经验分享大会?

赵小普: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我们都做过了。我们甚至把人直接“按”到其他区域,帮忙做市场。但只能梳理问题,不是百分百管用,人家只是来帮忙的。

36氪:做广告出身,但你对经销商认知好像特别清晰。

赵小普:我们也是一步一步慢慢认知。经销商不是工具,只有你尊重他,他才尊重你。

拼命花钱

36氪:你们赶上了新消费投资热潮,当时融资情况怎么样?

赵小普:我们天使轮拿了以太的钱,A轮拿了高瓴、XVC的钱,B轮拿了贝塔斯曼的钱,高瓴还跟投了一轮。

36氪:这阵容挺豪华。

赵小普:我从2013、2014年就在创业圈了,当时认识的投资经理后来都成了行业大佬,他们有天回头一看,发现,诶,老赵你怎么还在卖酒?投资就得投你这种长情的,你才是时间的朋友啊(笑)。

当时都快堵到门口了,逼我拿钱。你想想,那是一个什么年代,本身投消费就疯狂,酒又是成瘾性产品,很有诱惑,而且当时我已经在踏实做下沉市场了。“酒”“下沉市场”“连续创业”,这几个词串一块,是不是听起来有一些性感。

36氪:一级市场现在还对酒行业保持关注吗?

赵小普:酒这件事早期实在太扑朔迷离了,因为存活率太低,两三年后死掉的不计其数。反倒是不以投资逻辑,用一套你现在的方法论,去重新运作一个老品牌,反而成功可能性更大。

36氪:按你这么说,如果买老品牌靠谱,新品牌难做,光良又是怎么成的?

赵小普:第一我们还没做成,虽然现在是赚钱的,但放在酒行业里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我只能说我们没死。酒行业里没有三四十亿的营收,不谈成与不成。你们关注到光良,也是因为我们相对新一些,离产业创投近。

第二,大部分酒企需要很多年建立线下和渠道,但我做了一件和传统相悖的事,释放股权让经销商加入,一上来先完成了20%。另外,我们遇上了2020年这个节点,历史长河里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三年,我们在这时期拼命逆场花钱,如果一个新品牌10年才能被酒行业认知,我们用两三年就做到了这件事。

36氪:怎么拼命花钱?

赵小普:在销售额不到5千万的那一年,我们在糖酒会上花了2千万。每年糖酒会都有个巨大门头,平常都是酒鬼、五粮液,但那一年是光良的。当时大家都蒙了,光良酒是啥?

这种敢花钱的事,我们做过很多。光良现在规模很小,但是在糖酒会的展会是和五粮液、泸州老窖做邻居的,而且大小差不多。到了货场里,我当然比不过它们,但在这个场子里,我们是一样的。

光良酒在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的展位

36氪:效果如何?

赵小普:两三年时间里,行业都知道了光良酒。尤其是这两年,高端白酒也开始做光瓶酒,我们突然变成行业资深了(笑)。媒体、咨询师也好,行业人士也罢,把我们当成一种模式在探讨。

36氪:他们探讨出来了吗?

赵小普:我自己都讲不明白,哪有什么模式可言,这生意就是个脏活累活。还是那句话,品牌、管理都是假的,80%靠经销商。

36氪:看到你们这几年在很多影视、综艺里做植入,比如《大奉打更人》。

赵小普:我们自己做过一个模型,发现白酒能植入的剧不多。第一大部分古装剧没法做,我们要植入实体瓶;第二,《漫长的季节》这类现代年代剧没法做,比较割裂;纯女性向剧、正剧其实都不太合适,所以我们去年只做了《欢迎来到麦乐村》,讲的是医疗人员支援非洲,在非洲喝酒没啥事。

剩下合适的剧,我们会看项目等级,S+、S、A级,再看发行平台,慢慢形成标准。《大奉打更人》是一部S+剧,我们当然希望能进去。至于植入方式我们都在尝试,比如之前做《卿卿日常》,虽然是女性向,但里头有位公主来自新川(四川),光良酒就以家乡特产的身份出现。《二十不惑2》的主角正好是投资经理,我们就让她看项目的时候,遇到光良,发现这酒怎么全国各地都卖得好啊(笑)。

光良酒在电视剧《大奉打更人》中的植入

36氪:算起来你们也投了四五十部影视剧,花了不少钱,投放逻辑是什么?

赵小普:目前光良酒大部分投放还是偏中年男性人群多一些,男频爽剧之类。我们做这件事还是品牌逻辑,算不了账。行业里影视植入排名第一的是唯品会,第二是京东,家庭场景打开门就能看到他俩。我们希望自己是第三,只要有喝酒的场景,就有光良。如果到这一步,5个亿都值。

36氪:为什么第三不会是茅台和泸州老窖?

赵小普:我们是民企,剧本递过来第二天就能定。

36氪:你们还赞助了安徽卫视《男生女生向前冲》,一档古早的冲关节目,为什么?

赵小普:安徽是我们的头部市场,我们需要给经销商资源支持。其实安徽最核心的节目是国剧盛典,但已经被古井贡拿下,不是我们不想做,是压根做不了。

《男生女生向前冲》这档节目有几个好,第一价值观积极向上;第二毕竟冲关比赛,确实容易出名场面;第三我们参与感会更强,比如这节目的关口有两根大柱子,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大酒瓶子(笑)。还能让经销商免费参与节目,你看我们的线下活动,好玩,还能上电视,是不是比传统酒企高级那么一点。

聊聊光良进五环

36氪:聊聊你们“进五环”这件事,光良去年开始进入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深,进展如何?

赵小普:广州我们没试过,其他三个城市,有一个反共识的真相,光良在上海存活的最好。

北京有二锅头文化,是典型的白酒场,但我们打不过牛栏山,短期内我们不会再碰这类市场,不划算。有同样的成本,县城见效更快。深圳的话,偏南方,没有地方酒厂,饮入量也不高,以及他们实在太爱搞钱,喝酒影响他们挣钱。

上海就很有意思,外地人多,有白酒场。我们先从闵行这些区域切入,那里安徽务工人群多,正好和我们安徽市场联动。而且其他酒企觉得上海不好做,竞争力就低,我们又愿意投入,就有了机会。

36氪:你们有考虑过新零售渠道吗?

赵小普:我们22年就和盒马做联名了,叫“五种粮食酿的酒”,现在还能买到。虽然一年只卖几千万,但我们一直是盒马浓香光瓶销冠。

36氪:你们怎么和盒马接触上的?

赵小普:盒马当时在做新品孵化中心计划,他们团队很喜欢光良19,就主动合作了。我们单独给盒马做了一个品。

36氪:你们没有主动吗?

赵小普:主动没意义。商超采购话语权很大,再说我们团队气质比较高冷(笑)。实话是,头部酒企不重视这些渠道,更别说花时间开发产品。虽然光良也很高冷,但是一对比,简直如沐春风,首先我们乐意,其次我还能以广告公司提案的方式给盒马做产品,不选我们选谁?

一线零售连锁和经销商风格不一样,我只要“开屏”就好了,证明我是最会干这活的人就行。

36氪:如果销量不大,进盒马对你们的意义是什么?

赵小普:做品牌效果。下沉市场的经销商、终端和消费者都听过盒马,平时也会代购盒马,如果他们能知道光良在盒马卖且卖得好,这种ToC覆盖正是我们需要的。现在很多头部商超都来找我们做开发品,也是另一条打入高线城市的路径。

36氪:你们接触过山姆吗?

赵小普:没成功啊。山姆主要卖茅台、五粮液,人群不匹配。当时针对山姆,我们专门做了简装环保版——全透明瓶、无标、4瓶连装,想打“国内第一款环保白酒”的概念,但山姆采购不感兴趣。

36氪: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点?

赵小普:我要是知道,我早就进了(笑)。但我们也不想轴,进商超的意义还是为了做品牌,如果这个品,看不到光良的痕迹,没有办法让品牌往上走,就没有意义。

36氪:上海你们铺了多少个终端?分布情况怎么样?

赵小普:上海我们每个区都有经销商,只是中心城区铺得不广不深,大餐饮我们进不去,小餐饮上海比较特殊,偏“小资”,不爱喝白酒。所以光良主铺周边郊区,大概有1万个终端,城区只占1/10,算是“农村包围城市”。

36氪:所以“进五环”对你们来说不算成功?

赵小普:我们只是刚开始做。很多省会城市我们做得不错,比如沈阳、长沙、南京、苏州、杭州、合肥,但想在一线城市做到有影响力,是很长线的事。

白酒不能出新品,甚至都不要改包装

36氪:你们有没有想过扩展产品品类?

赵小普:想过,我长得就像个产品经理(笑)。但现阶段,我们希望经销商专注。

36氪:是不是所有的饮品公司都要寻找下一个爆款?

赵小普:饮料需要不停推新品维持货架存在感,但白酒不用。酒不仅不能出新品,甚至都不要改包装,改了包装,用户就觉得你变了。

36氪:白酒用户的忠诚度主要靠什么?

赵小普:安全感。也就是喝这个酒之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安全感对一个男性很重要,一个商务局,比如今天喝完,明天没法战斗怎么办?

36氪:“安全感”能通过产品研发或改良做到吗,比如大家都说“茅台不上头”。

赵小普:做不到绝对,只能相对。最终还是和个人体质有关。

36氪:像东北、内蒙这些传说中“酒蒙子”城市,光良销量如何?

赵小普:这个传说是错的。白酒消费第一大省是河南,人均一斤,越下沉越能喝;山东也能喝,还有江苏。江苏有一句“西北狼、东北虎喝不过江苏小绵羊”,他就跟你慢慢喝,所以当地才出了洋河。

东北、内蒙反而靠后,一是年轻人外流,二是消费力有限。人最能喝的时候是二三十岁,身体代谢好、社交需求旺。过了40岁,大多不敢多喝,怕伤身体。

36氪:光良酒的消费人群画像是?

赵小普:广义上说25到55岁。但买光良19和光良59的不是同一批人,喝19的,收入偏低,喝酒频次高,可能每天都喝;59的大多是上班族,周末聚会喝点酒。

36氪:市场上现在的山寨数据瓶不少,会影响到你吗?

赵小普:一开始还纠结,后来无所谓了。光良的毛利不到30%,去年才开始盈利。他们模仿,毛利还高,快钱不是这样挣的,长久不了。

36氪:毛利这么低?

赵小普:市场上所有百元内酒品牌的毛利都不高。我们这个阶段,也刻意让毛利低一点,我们目的不是为了和山寨打架,而是和牛栏山、老村长、玻汾争,只有把产品做好,才有机会。

36氪:这些年白酒大盘有什么变化?

赵小普:白酒的绝对份额是往上涨的,但酿酒公升数在下降,市场存量太多,货都压在经销商仓库,经销商压力很大。另外,经济下行和限酒令,都在影响聚餐场景,中高端酒消费减少。其实人群本身没太大变化,只是喝平替的人多了。

36氪:这几年光瓶酒从不过百亿的盘子到千亿,中间发生了什么转折?

赵小普:一是消费降级,大家更在意性价比和品质。二是当年流行几十块钱的低端盒装酒,后来越做越差,大家都跑来做光瓶酒,相当于1000多亿的盒装酒市场平移到光瓶酒。现在人们对光瓶酒的认知也在改变,从以前20元价格带,到现在的百元以内,瓶身好看了,更有档次了,喝起来也不Low。

接受人性

36氪:现在很多高端品牌在做光瓶酒,怎么看?光良的优势在哪?

赵小普:我之前担心过这个问题,短期内确实会让市场动作更难、成本更高,但长远不用太担心。传统大酒企只要有自己的高毛利产品,光瓶酒就不会是它们的核心业务。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些主营业务没有了,但还有资金的区域性酒企,他们在当地有产品有团队有地方关系,哪天痛定思痛了,这才难打。

其实行业有热点的时候,头部品牌都会做,光良的优势是已经在行业里提前布局了6、7年。

36氪:光良走到第七年,你认为做得最对的事是什么?

赵小普:按部就班。做产品、推品牌、招商、持续培训经销商,经销商运营终端,终端培育消费者,不停循环往复。这个行业没有突然的风口,也没有大事件。

36氪: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赵小普:扩终端。中国有2843个县级行政区,我们现在进了600多个,去掉广西、云南、贵州、山西这些区域酒企市场,全国还有2千个,我现在只做到了1/3。

36氪:你做光良是一个“折返”的故事,你说过自己疲惫,也差点放弃过,那做光良这七年,你有什么重要的成长或想明白的事?

赵小普:其实已经平常心了。光良出生在疫情期间,当时被投资人堵在门口融资,那是一个特别奇怪的场景——我做光良,不是在最有激情的时候,而是我失败了,最后只能折返,做一件退而求其次的事,结果在一个低落的时代,反而被投资人追捧。这些事迫使你变得平常心。

另外,判断哪些事情可做不可做,也会经历强烈的心理斗争。今天光良终端数量是100万,当你有这个能力,自然会想拓展其他产品,但取舍需要理性。

其实我本身不擅长管理,甚至有点排斥,所以我崇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光良,资金、生产、策划和销售是分开的,我们只需要做到充分信任。

36氪:一直没学会管理?

赵小普:没学会。我的管理模式是信任。我们团队合作很多年,分工清晰,都有股份,不离心,也不会为了私欲出问题。加上我愿意分钱,所以没出什么大事。光良7年了,核心团队一个人都没变过。

36氪:没考虑挖人?

赵小普:我们挖过一些快消、互联网公司的人,但人来了以后,结果可能是他在管理我。从成熟体系公司出来的人,落到初创公司,没资源可能就不会干活了,没法从0到1做业务,他的能力在于拼图。

另外,我们自己也想通了一件事,很多公司补强,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学,既然是学经验,那我们从经销商身上多学习,效果是一样的。

36氪:团队之间怎么建立信任?

赵小普:千万别把人“扒光”,只要解决在工作上的困惑就够了。告诉他,把袖子撸起来,我只想看看你胳膊上的伤。

36氪:去年以来光良有很多新动作,比如孵化子品牌“极光”,突破百元价格带。关于“极光”,你们有定下什么目标吗?

赵小普:没什么特别目标,就让它自然生长,可能活下来也可能死掉。在酒行业,产品没那么重要,关键是团队和经销商的稳定。再好的产品,经销商没准备好也没用,我们不能越过他们去教育市场。酒是个慢行业。

36氪:听说你每年都会和核心团队聊“金钱观”,为什么?

赵小普:我们希望彼此的欲望是一致的。人一旦想得到更多,能力又跟不上,会压抑出问题;人要是疲乏了,比如元老不想干活,也很常见,就换个新鲜的事给他做。还是那句话,我们接受人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6752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