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中部“超级枢纽”城市,又升级了?

被誉为“中国铁路心脏”的郑州,有望再添一座火车站。

根据近日发布的《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批后公示、《郑州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郑州将谋划新建东部新城站。

按照规划,东部新城站未来将成为郑州铁路主客站之一,加上郑州站、郑州东站、航空港站以及正在建设的郑州南站,共同构成郑州“五主多辅”铁路客运枢纽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东部新城站位于去年刚刚挂牌的中牟新区——这是河南第一个省级新区,也是郑开同城化战略的中心地带。

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火车站对郑州的意义从来不一般。新火车站的建设和推进,又将对郑州这座“超级枢纽”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站”到“城”

普铁时代,在一众被“火车拉来的城市”中,郑州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从当年开封下辖的县城,成为如今GDP破万亿、人口破千万的大城市,也是“北方第三城”的有力竞争者。

高铁时代,郑州延续了轨道上的强势表现。2023年,随着郑济高铁通车,不仅让河南实现了“市市通高铁”,也让郑州成为全国第一个“米”字型高铁枢纽。

在“米”字型内部,已经建成的郑州站、郑州东站、郑州航空港站与郑州南站、东部新城站,共同组成郑州枢纽的“五主”格局。

郑州南站在现有小李庄货运火车站原址上新建,总占地面积7535亩,投资约300亿元。项目除了郑州南站及相关工程,还有大机检修基地、焊轨基地拆迁还建工程,枢纽配套设施、高架车道、城市通廊、城市客厅、城市平台、地面道路以及地面市政接驳设施等。

此前,河南省政府明确将郑州南站列为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配套工程纳入年度计划。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建站”,而是“建城”。

按计划,围绕郑州南站将形成“站城一体化”综合枢纽中心,辐射建设周边30平方公里产业园区。3.3平方公里的核心板块将提供300万平方米的商办建筑和180万平方米的住宅,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容纳5万居民。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认为,按规划,未来郑州南站将承接目前郑州站的大部分普速列车,兼开特定方向的城际。除了给郑州站分流,从区位上,郑州希望将郑州南站与周围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城市空间,有点像光谷的武汉东站。

从地图上看,郑州站、郑州东站、郑州航空港站组成郑州铁路枢纽的三角,郑州南站处于三角中心。围绕郑州站与郑州东站形成的主城区,与围绕新郑国际机场和郑州航空港站形成的临空经济区之间存在空白地带。而郑州南站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凭借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郑州对车站营城已然轻车熟路。

如果说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站是历史的见证者,那么郑东新区就是高铁推动的新城——郑州东站是“发动机”。秦尊文表示,郑东新区的建设早于郑州东站,但当时人气并不高。郑州东站带来的流量激活了郑东新区,开启了郑州城市发展的“第二曲线”。

时至今日,郑州东站带动区域发展的潜力、吸引力、想象力都还远未到“天花板”。胖东来之前官宣的郑州首店,选址就在郑州东站。

当地媒体设想,郑州东站每天都有数以万计高铁旅客的瞬时聚集、城市通勤者的日常流动、商务人群的跨城往来。当旅客拖着行李箱即可直达胖东来,当通勤者利用换乘间隙完成品质采购,交通枢纽便从“过境通道”转变为“消费磁场”,这种“零距离商业”模式,不仅重构了“人、货、场”的时空关系,更将推动传统车站向集消费体验、文化展示、城市服务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转型。

有机连接

为配合新城、新区发展建设相应车站,是很多城市的常规操作。比如武汉的长江新区站,是武汉枢纽“五主二辅”中“二辅”之一。此外,武汉还在光谷以东规划了武汉新城站。

郑州东部新城站规格更高,被郑州定位为“主站”,作为郑州至长三角、胶东半岛等东向出行服务的主要门户枢纽。

相比规格和定位,东部新城站选址更耐人寻味,它位于中牟新区。

2024年初,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谋划建设中牟新区,打造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同年11月,中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被视为“推动郑开同城化提速提质、更好支持郑州发挥都市圈核心作用、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地媒体曾以《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中牟新区”恰逢其时》为题发表评论,引发诸多猜想。

作为郑州下辖唯一的县,中牟近年一直有撤县设区的呼声,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改变建制。

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资深教授耿明斋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之下,为了促进当地发展,设立功能区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折中办法”,因为功能区与市辖区在管理上已无根本区别,但在组织架构上仍有差异。一旦撤县设区,需要配备齐全行政体系,相比而言,目前中牟新区采取的管委会这类模式,则灵活得多。

中牟新区比郑东新区更靠东,对应了东部新城站的站名。但在已经有郑东新区,且发展方向都是向东的情况下,郑州为何还要设立中牟新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同城化发展。按照官方说法,中牟新区的定位正是“郑开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早在2005年,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河南提出“郑汴一体化”决策,将郑州和开封“双城”统筹布局,加快同城化发展。这是河南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2020年初,河南提出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郑开同城化”。

从地图上看,中牟正好卡在郑州和开封之间。近年,“郑州都市圈”“郑开同城化”相关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和开封之间的中牟,被认为是有效推进郑开同城化的关键点。

秦尊文指出,从“郑汴一体化”到“郑开同城化”,体现出理念上的变化:“一体化”默认有两个或多个城市,但“同城化”相当于就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内部不可能有大量空白地带,中牟新区就是要填补空白,形成郑州与开封的有机连接。

为加快推进中牟新区建设,今年5月,《郑州市支持河南中牟新区加快发展若干先行政策措施》正式出台,重点将中牟新区建设纳入全市轨道交通、枢纽体系,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专项规划,支持中牟新区内更多地铁线路、站点纳入郑州地铁四期规划。

在秦尊文看来,无论是对中牟新区还是对郑开同城,东部新城站都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在当地的期待中,这一新站的建成,将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速吸引人才、游客流入,资源聚集,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郑州变“大”

视野向外,枢纽能撬动的还有更多。

比如上海围绕虹桥枢纽打造的商务区和会展中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交通集散,而成为一个吸引各种要素的创新平台,“虹桥模式”也因此成为多地学习的对象。

耿明斋此前表示,打造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郑开同城化还需不断深化拓展。他建议,仿照上海虹桥商务区模式作出有约束力且可落地的规划,推动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深度对接,启动郑开创新创业示范带建设。

在其看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覆盖范围大,涉及城市多,很难同步推进,最优方案是从一个点开始,率先启动与郑州的一体化、同城化发展,逐步拓展到全局和覆盖群内所有城市。开封无论是从历史渊源、空间距离还是功能互补性来看,都是最合适的。

这意味着,郑开同城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6月13日,河南省召开郑州都市圈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会议指出,要遵循都市圈发展规律,以提升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为目标,突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强化郑洛协同、郑开同城、郑许一体,着力构建“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发展格局。

根据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2—2035年)》(公众版),郑州都市圈将构建“一主一副、三轴四极”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其中一主是郑(港)汴许主引擎,一副是洛济深度融合区。

两相对比,“郑洛协同”取代了“一主一副”,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郑洛协同、郑开同城分属东西两个方向,这样东西双向并进的做法是否会导致城市摊大饼、资源分散?

秦尊文分析认为,郑州、洛阳、开封都在黄河发展轴上,郑州在中间,洛阳、开封是两翼。从距离上,开封更近。实际上,洛阳与开封并不是方向选择的区别,郑州完全可以实现与开封的同城化,像广佛、深莞那样,这种同城化不是“摊大饼”。相对于开封,洛阳基础和实力更强,但距离稍微远一点,可以通过分工协作,与郑州形成更大的合力。

例如,郑洛新材料产业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共建,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从这个角度,郑州都市圈变“大”,是希冀更高的能级与更大的影响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736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