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英雄回家--跨越75载的归途

记者张颖栾溪

编者按

9月12日,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在全国人民的注目下,祖国将以隆重的仪式接他们回家。

又是一年英雄归来时。2014年至2024年,共11批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这些晚归的孩子,每时每刻都牵动着祖国和人民的心弦。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75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志愿军将士们用钢铁意志谱写了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辽宁人民用刻在骨血里的英勇无畏和融进生命的奉献热忱,绘就了辽沈大地的精神底色。

鸭绿江水,清澈如练,自东北向西南,在辽宁丹东的土地上汩汩流淌。

江面上,一座四孔残桥静静横亘,一半悬于河面,一半沉寂水中。桥梁上密布的弹孔,像无数双凝视历史的眼睛,见证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这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起点。

恍然间——时光仿佛倒流回75年前。苍茫夜色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顶着凛冽寒风,悄无声息地奔赴朝鲜战场。跨过边境的刹那,无数战士忍不住回头张望,那是渐行渐远的故乡。前方,是未知的命运——生或死,威震疆场或埋骨异乡。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和平、卫祖国、保家乡!

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既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出征地,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总后方基地。两年零九个月里,这片黑土地倾尽所有,支援着前线的志愿军战士。辽宁,是前线的大后方,更是后方的最前沿。

英雄赞歌

仲秋九月,天空晴朗得让人心醉,露沾蔬草,泛起一层莹白,天气也渐渐转凉,高处更显清寒。

丹东振安区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塔巍峨耸立,直插云霄。拾级而上,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每一位参观者都会被志愿军战士饮雪卧冰、殊死搏斗、浴血奋战的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也会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万众一心、维护正义的铮铮铁骨而由衷自豪。

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他们之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很多志愿军战士发出“不上英雄墙,便涂烈士墙”的铮铮誓言,仅上甘岭一役,就有38名勇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诠释着忠诚与担当。

辽宁儿女同样英勇无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功绩:辽宁籍指战员32.2万人,占志愿军总数的10%左右;辽宁籍指战员牺牲13774人,占志愿军牺牲人数的7%左右;辽宁籍指战员荣获全国一级、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有17人,占志愿军荣获战斗英雄称号人数的8%左右……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256.2高地上,鲍清芳多次负伤仍不下火线,最后毅然冲入敌群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唐凤喜孤身一人坚守阵地两夜,凭借顽强的意志击退敌人7次进攻,守住了阵地;吴儒林在胸部和腿部受伤的情况下,忍着剧痛,一点点爬着把手榴弹集中起来,继续投入战斗,展现出惊人的毅力……

血染沙场,英气化作长虹;捐躯为国,精神永垂不朽。死鹰岭上,125名身着单衣的志愿军官兵在-40℃的极端严寒中,坚守高地,直至牺牲,他们的身体早已冻僵,却仍保持着战斗的姿势,仿佛下一秒就要跃起身来与敌人搏斗;松骨峰上,第三十八军三三五团三连的战士在弹药用尽后,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拼刺刀,用石块、拳头、牙齿对抗敌人,在满山烈焰、遍地炮火中顽强阻击敌人八小时,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上甘岭战斗结束后,岭上的泥土平均被炸翻3米,山头被削低2米,每抓起一把砂土,就能发现十几块弹片,这片土地早已被英雄的鲜血浸透……

正是这些英雄,用生命和热血造就了伟大的胜利。他们,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钢铁洪流,守护着祖国的和平;他们以必胜的信念,一往无前,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

坚实后盾

沈阳市铁西区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铸造馆里,有一个被精心复原的场景:一处群雕塑像栩栩如生,志愿军战士们双手紧握军镐,正在奋力挖掘战壕,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决心。雕塑旁,陈列着数把军镐实物,斑驳的锈迹爬满镐身,那是岁月与战火留下的沧桑痕迹,诉说着著名的“十万军镐”的热血传奇。

辽宁儿女支援前线的故事广为流传,沈阳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沈阳是东北的交通枢纽,沈丹铁路直达鸭绿江边。战前、战中、战后,沈阳肩负着参战部队的运输中转任务。战争期间,前后共有290万志愿军入朝,绝大部分都是经沈阳到丹东开赴朝鲜前线的,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王牌部队,如38军、39军、40军、9兵团、15军等。所以说,沈阳是抗美援朝的出征地,实至名归,当之无愧,这是沈阳的骄傲!

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包括各种枪械、火炮、火箭炮和弹药等,很多都来自辽宁的生产基地,沈阳做出了重要贡献。沈阳五二工厂(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前身)在三年时间里生产的9种炮弹,总产量达到119万发;沈阳五三工厂(后并入七二四厂,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前身)1950年至1952年共完成5种枪弹2.7亿发,为前线的弹药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抗美援朝期间,辽宁地区有246.2万人次参加战勤工作,参加战勤工作的人数占当时全省总人数的11.7%;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辽宁动员242295名民兵和民工随军出国作战。仅1950年11月至1951年11月,沈阳就组织动员1089名汽车司机、330名汽车修理工奔赴朝鲜前线,保障物资运输畅通。同时,沈阳共有7400名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

志愿军所需的粮食、副食品等物资,主要由东北地区供给,辽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全省贡献粮食356.56万吨,加工炒面33.13万公斤,占全国支前送炒面总数的10%以上。仅安东地区就供应肉蛋食品286万公斤,蔬菜及水产品910万公斤,水果500万公斤,为志愿军战士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

抗美援朝时期,沈阳举全市之力支援前线,始终坚持“前方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力求通过后方多流一滴汗,保证前方少流一滴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沈阳,这座抗美援朝的大后方,以物资生产为利刃,以运输保障为坚盾,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铸就了不朽功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功绩如璀璨星辰,永耀苍穹。

英雄长眠

出征时,他们还是少年模样;归来时,已是英雄魂归故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志愿军烈士长眠的地方。

陵园内,松柏森森,涛声阵阵,静谧而肃穆。建于2014年的烈士纪念广场位于陵园北侧,呈不封闭的圆形,寓意着回归、团圆,更象征着和平、胜利。

纪念广场直径53米,寓意着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1953年。广场主要由主题雕塑、烈士英名墙、烈士遗骸安葬地宫组成。在下沉式纪念广场四周,一面由138块黑色花岗岩组成的“烈士英名墙”静静矗立,上面镌刻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197653名烈士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英勇的传奇。

197653——我们要永远牢记这个数字。290万中国志愿军将士先后奔赴朝鲜战场,其中197653名抗美援朝军民牺牲在朝鲜战场。这些烈士的遗骨,除了约3000位团以上干部和战斗英雄在战争结束后被运回祖国外,其他至今埋葬在朝鲜半岛,其中10万余人长眠在朝鲜的69处烈士陵园。

在韩国靠近“三八线”的战场,有一处中国军人墓,那里所有的墓石全部坐南朝北,那是祖国的方向,那是家的方向,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

天地苍茫,荒草凄凄。75年时光悄然流逝,但我们仍然牵挂着异国他乡的这群“最可爱的人”,祖国和人民从未忘记他们。

每年,当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时,从机场的水门礼,到沿着青年大街的路线,市民们都会自发前来,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志愿军烈士的棺椁缓缓驶过。我们深知,今天的盛世繁华,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这份恩情,永不能忘。

“只要听说兄弟们回来了,我都要去接他们。”已是耄耋之年的李维波,记不清这些年自己迎回了多少位战友,每一次迎接,都是一次与过往的重逢,一次对英雄的致敬。

在浑南区烈士陵园为战友守陵的曹秀湖,一守就是11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用自己的坚守,陪伴着长眠的英雄。

……

忠魂虽埋葬于异国他乡,但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着安葬在朝鲜和韩国的中国志愿军烈士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长眠着包括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在内的123位志愿军烈士。2014年以来,累计已有十一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落葬于此。

9月12日,第12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到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伴随着一缕缕晨曦,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不远处的公园里,晨练的老人悠闲地享受着退休生活;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路上;睡眼惺忪的上班族,步履匆匆地挤进地铁;早餐摊位前,阵阵吆喝声中,蒸腾的热气里排起了长队……这个普通早晨的平凡一幕,正是长眠于烈士陵园或长眠于朝鲜战场的志愿军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的、所期盼的生活。

从“待我回家”,到“代我回家”,再到“带我回家”,这短短几句话,承载着太多的思念与承诺,这是一条兑现诺言的崎岖之路,更是祖国和人民对英雄的至高承诺。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校对:马松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749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