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怨组词拼音怨组词有哪些

【原文】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旧仇,因此,他们心中很少有怨恨。”孔子倡导“仁”,在当世又找不到一个符合仁的标准的人,以他树立了古代孤竹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旧仇,因此,他们心中很少有怨恨。”

孔子倡导“仁”,在当世又找不到一个符合仁的标准的人,以他树立了古代孤竹国的伯夷、叔齐两兄弟为榜样。本章孔子赞扬他俩“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仁德。

对“怨是用希”是两种解释

本章孔子主要称赞的是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希:同稀。少的意思。在省略了主语或者宾语的语境中,“怨是用希”就出现了两种解释:一是别人不怨恨他们,伯夷、叔齐两人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二是他们不怨恨别人。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旧仇,因此,他们很少怨恨别人。孔子用这句话讲述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其实不管是别人不怨恨自己,还是自己不怨恨别人,都是很好的结果啊!都讲得通,也不违和,也不违背孔子的思想观点,我认为两种解释都可以。但从本章的文字顺序来看,“怨是用希”的主语应该与“不念旧恶”的主语同为“伯夷叔齐”。更能表达孔子本意的应该是伯夷、叔齐两个人都不记旧仇,因此,他们心中很少有怨恨。一个不记仇的人,心中当然很少会有怨恨。

《述而》篇中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求仁而得仁,因此他们没有怨恨。把两章结合起来看,也应该是伯夷叔齐心中很少有怨恨的意思。

伯夷、叔齐逸事

“觚竹国”(也称孤竹国)是今秦皇岛一带的古国。建立于商朝时期,甚至更早。其辖区大体包括现在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觚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据说他们饲养的牲畜都吃不完,粮食也很富余,以至于用大量富余的粮食来酿酒。据说“觚”是酒器,“竹”是书写文具。这个国名也表明他们已经有了比较高的文明程度。

孤竹国君姓墨胎氏,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名允,字公信,伯,长子也,夷为其谥号,世称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叔,三子,齐为谥号。世称叔齐。相传孤竹君遗命要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按照当时继承君位的规矩,应该是长子伯夷即位。叔齐不愿意违背礼制继承君位,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但孝顺清廉的伯夷却说:“尊重君父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继承。”他放弃君位继承权,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果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他也逃到孤竹国外,没有办法,孤竹国只好选择了不知名的老二做了国君。

伯夷、叔齐流亡在外,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逃到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说西方伯周文王兴起,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他们高兴地相约离开东夷到周国去。这时周文王已经去世,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尸体率军攻伐商纣。伯夷、叔齐在去周国的路上遇见了周武王的伐纣大军。二人大失所望,拦住周武王的马劝谏道:“父死不埋葬,带上尸体开战,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去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掉他俩。军师姜子牙说他们是忠孝仁义之人,让他们走吧。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血流飘杵,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他们认为周武王以臣弑君是以暴易暴,太可耻了,是不忠不孝的行为。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们就相携来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个薇菜。用强暴来改变强暴啊,我真不能理解!先帝神农、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最终二人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对儒家的影响

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不食周粟和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赞赏。儒家评论他们“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二人死后,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赞美他们的就是几百年在之后的孔子。《论语》中关于伯夷、叔齐的内容除本章外,还有三处。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微子》)

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人的时候,孔子称赞他们是“古之贤人”。子贡又问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是“求仁而得仁”,没什么好后悔的。孔子还说:齐景公死的时候有马四千匹,百姓们觉得并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

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千古留名。所以孔子又进一步评价他们俩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的行为正好符合孔子的儒家价值观。孟子评价伯夷、叔齐是“圣之清者”。“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měi)焉。”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在后世儒家一代代的大力推崇下,伯夷、叔齐就成了古代抱节守志的典范。

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孔子儒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第一,“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孔子也赞扬他们“求仁得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表准就是“仁”。

第二,“义”。让国,义字当先,在儒家看来是无比高尚的行为。

第三,“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用孔子的话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就是儒家提倡的“礼”。

第四,“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就是“孝”。兄弟让国,体现的是“悌”。

历史上或许真的有伯夷、叔齐兄弟,但他们的故事应该是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样,更多的来自于儒家的添油加醋和人为装潢。原本就少有历史依据,但又被经常作为儒家样板拉出来说说,说得多了,就像民间传说故事一样,变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美好。这没关系,我们知道大多数历史故事都是不可信的,都是统治阶级为了推行自己的价值观而凭空编造或故意改编的。儒家、道家、佛家,或者其他的什么家都一样,都用编故事的方法来充实自己的教义。虽有编造之嫌,但目的是纯洁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更快地理解他们的教义。

道客村曰:

伯夷不念旧之恶,

叔齐心中无怨恨;

圣人不为利所动,

首阳山上见真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n/1125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