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简介(贾兰坡自学成才)
贾兰坡(1908-2001)贾兰坡,本名玉笙,曾以周龙、兰九公为笔名,是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1908年11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邢家坞村。1929年毕业于北京美术学
贾兰坡(1908-2001)
贾兰坡,本名玉笙,曾以周龙、兰九公为笔名,是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1908年11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邢家坞村。1929年毕业于北京美术学院。1931年春,他参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生代研究室主办的周口店发掘工作。1935年升任技术助理,接替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工作出色。1936年11月,他连续发现了三个“北京人”的头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登上了最高学术殿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局北平分局技术员。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任新生代室副主任、标本室主任、周口店工作站站长。他在1956年成为一名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为中国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1年7月8日病逝于北京。
1936年,贾兰坡连续发现了三个北京人的头骨。
主持发掘周口店古人类遗址;
1931年,贾兰坡加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生代研究室,在裴文中手下工作。他的努力很受裴文中先生的欢迎。他曾经抄了一本伦敦出版的《哺乳动物骨骼概论》,拿着字典一页一页地仔细阅读,以极强的毅力完成了整本书。他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让他以后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后来,领导安排他在北大地质系与、谢一起学习普通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贾兰坡因工作成绩突出,业务水平提高较快,于1935年晋升为技术助理(中级职称,相当于工程师、助理研究员)。
1935年,裴文中赴法国留学,研究室领导将领导周口店发掘现场的重任委托给贾兰坡。这个任务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到1936年初,资助他们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只给了他们半年的资助,威胁如果半年内没有新的发现就停止资助。贾兰坡保持冷静,继续努力挖掘。当年10月22日,发现了一对已经断成几块的人类下颌骨。11月15日,先后挖出两个猿人头骨,11月26日又挖出一个头骨。11天发现3个头骨,消息传遍全球。贾兰坡成了英雄和新闻人物。据英国一家剪报公司统计,全世界的报纸杂志上关于他发现三个北京人头骨的新闻文章有2000多篇。年仅29岁的贾兰坡于1937年晋升为技术员(相当于副研究员)。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贾兰坡又当了周口店发掘队队长。发掘之初,发现了5颗人类牙齿,算是首战告捷。他们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彭真、叶剑英的访问和视察。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竺可桢经常来参观讲学,对他们是很大的鼓励。1984年,贾兰坡和他的学生黄伟文合著了《周口店发掘》,这是对周口店发掘历史的系统总结。这本书已被翻译成日语和英语。日文版由外文出版社与日本经济新闻社合作在日本出版,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在香港出版。
旧石器考古学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探索;
1957年,贾兰坡和王坚在第一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泥河湾组是最早人类的落脚点》一文。他们提出泥河湾组,在中国属于早更新世,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地。他们指出,北京人在身体特征和石器方面有了很多进步,有了用火和管理火的能力,所以不代表最古老的人类和最原始的文化。这个论点挑战了当时的传统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于是,贾兰坡和他的同事们比北京人更早地发现了佘河文化。180万年前的西后渡文化,170-160万年前元谋人的牙齿和石器,110-115万年前蓝田人的头骨,充分证明了他们推断的正确性。50年代,贾兰坡的工作更多地转移到周口店以外的地区,覆盖全国。并注重理论研究,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的研究。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的中国北方古文化年表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奠定了理论基础。1956年在《考古通讯》发表《中国猿人石器新论》。1957年发表《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文化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场关于“北京人”是否使用过骨器的争论。贾兰坡支持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Breuil)的观点,即“北京人”使用过骨制文物。1960年,他发表了《论中国猿人的骨骼》一文,1964年出版的《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一书,论述了这个问题。贾兰坡周口店北京人做的骨头分三类。第一种是牛角工具,第二种是盛水工具,第三种是尖头工具和用肢骨制成的刀。国内外许多学者重视骨器官的观点。
解放后,贾兰坡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1956年发表《中国猿人石器新论》。1957年发表《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文化的关系》。1960年发表《中国猿人骨器论》。1964年,《中国猿及其文化》出版。1962年与王泽一、王健合作出版专著《社河》。1972年,贾兰坡、盖佩、尤玉柱发表了山西知鱼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1978年,他在《中国大陆古代居民》一书中提出了人类起源于东亚南部的论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这本书连同他于1975年出版的高水平科普名著《周口店——北京人的家》,已分别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德文和西班牙文。1982年,作为科普读物之一,贾兰坡撰写的高水平科普名著《人的黎明》由香港三联书店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年,他在《自然探索》上发表了《人类的历史越来越长》一文。1994年,台湾省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贾兰坡讲座:中国古代人类的大发现》一书。同年,贾兰坡与考古学家杜、李作之合作,在台湾省狮子文化公司出版了《中国史前人类与文化》一书。贾兰坡的另一本科普书《匆匆的北京人》在日本出版,很快就卖出了一本空。日本电视工作者联盟(东京电视系统TBS)也根据这本书制作了电视电影。
在70多年的时间里,贾兰坡在自己的学科上孜孜不倦,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造就了他深厚的理论素养。撰写出版学术论文和著作400余篇,为我国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和第四纪地质学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
贾兰坡一生著述,硕果累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贾兰坡院士参与、主持和指导了丁村河、西后渡、蓝田、支峪、许佳尧、萨拉乌苏、水洞沟、泥河湾等一系列重要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表学术著作和文章400余篇,内容涉及人类的起源、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传统的起源、更新世环境与气候的变迁、第四纪地质等诸多领域。20世纪50年代,他对北京人的文化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将周口店遗址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推动了中国旧石器工作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贾兰坡院士提出了中国北方两种古石器文化传统的理论,为中国北方古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奠定了基础。他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了细石器文化在世界上的起源和分布,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十年过去了,他还是老态龙钟,提出改变地质年代学,建立“生命世代”,提出人类历史要追溯到400万年前的新理论,为丢失的北京人化石奔走。这些都对中国乃至世界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贾兰坡一生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为培养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人才付出了巨大努力。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在周口店举办了几次旧石器考古培训班。贾兰坡院士亲自撰文讲学,指导野外实践,为全国旧石器考古队培养基础骨干力量。曾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给学生讲授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课程。中国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很少有不听王先生教诲,接受贾兰坡先生指导和帮助的。即使在他9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关心科学队伍的建设和接班人的培养。
贾兰坡积极参与中国的博物馆建设。中国成立后,他参与了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的展览设计,几十年来密切关注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设。经常到北京自然博物馆指导工作,并长期在国内多家博物馆担任兼职研究员,受到国内博物馆界同仁的喜爱和崇敬。
贾兰坡一生刻苦学习,不断进步。中学毕业后,先后进入地质调查所见习,在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学习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人体解剖学。在工作中,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耻下问,废寝忘食地获取科学知识,提高专业能力2。晚年,贾兰坡院士忍受着眼疾和多种疾病的痛苦,依然每天伏案工作,用放大镜和笔阅读和解读人类早期历史。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努力、学习和勤奋,他从一个中学毕业生成长为一个成绩斐然的学者,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化石和石器的见习生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三院院士,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一个努力、拼搏、自我价值发生巨大变化的现代传奇。贾兰坡研究所的这种精神境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立志成才的青年在科学探索、自强不息的道路上奋进,勇攀高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n/12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