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九寨沟和黄龙哪个美丽?

两个都是世界级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连绵起伏的岷山山脉,给人类留下了述说不尽的宝贵遗产,从位于岷山南部的九寨沟出发,向南前行约120千米,便抵达另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亿万年来,九寨沟与黄龙如同老朋友一般互相陪伴,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多期构造运动,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使岷山孕育出的两颗璀璨明珠,也各自生长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级景观。如果说九寨归来不看水,那么对于黄龙来说,最引以为傲的便是由3400个钙华池组成的“人间瑶池”。

(代群威教授)早在十年前就与黄龙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黄龙美景的灵魂——钙华,面对这座天然钙华博物馆,如何保护好这里独一无二的钙华景观,是他研究课题的核心。他们主要是做例行采样工作,开展钙化的氧化、沉积和退化的基础研究工作,为钙华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和保育工作做技术的储备。

与九寨沟一样,黄龙符合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罕见自然美的地区这一世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1992年,它以无可争议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是:黄龙以彩池、滩流、瀑布、雪山、森林、峡谷、古寺七绝著称于世。

黄龙的钙华梯田和湖泊属中国之最,世界无双,是全球三大钙华梯田景观典范之一。正因此,黄龙也被纳入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一条金色的巨龙从苍茫森林中奔腾而出,静默其间的悠远古寺,仿如一智者,千百年来静观黄龙游走。

水与池、山与林,共同构成绚丽的奇幻景观,吸引着人类不断前来欣赏它、探索它。黄龙美景的记录者(姜跃斌),十余年如一日地透过镜头,观察着这里的环境和动植物。六月份,雪山上雪水融化了以后,就流入 彩池中,彩池的水基本上都在饱和的状态。景区里的植物是比较丰富的,这时也是迎来一年当中最美的时候。

(姜跃斌):我在黄龙这么多年从事摄影工作,只要是用心去发现,黄龙的每个季节都是最美的时候,前年冬天,当时还在下雪,我和一个同事找了一个角度,基本上是徒手爬上去的,爬上去以后,回头一看,太漂亮了,那一刻完全忘记了寒冷。

在世界眼中,黄龙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宝藏,宝藏究竟从何而来?四亿年前,整座岷山山脉被深埋在一片汪洋之下,三叠纪时期,这里经历了一次由海侵至海退的演化过程,晚第三纪上新末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冰川活动形成一系列冰川u型谷、终碛堤、侧碛堤等,海拔5588米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就是这一时期地壳抬升风化雕塑的结果。它源源不断的给黄龙提供着生命之水,造就了这一惊世杰作。

地下泉水溢出,泉水里面含有碳酸钙,在溢出的过程中,沿着黄龙的第四季冰川形成的u型谷宽阔的沟道,不断沉积。另外,在水流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叠坎位置的势能变化最大,析出量最多,就构成了边池坝彩池的埂子,盆景一样美的钙华彩池,这就是黄龙主要的景观特征。

动辄上万年的形成时间,让钙华景观显得尤为珍贵。五彩池,黄龙最上端的钙华彩池群,海拔3576米,由693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钙华彩池组成,被视为黄龙的“眼睛”,让人难以相信的是,“眼睛”里顾盼生辉,动人心魄的神采,竟源自五彩池不远处的一方小小池塘——转花池。

说到转花池,要提到一个词——生命之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转花池提供了区内钙华形成的最基本的物源:它提供了碳源和钙源,在形成钙华彩石以后,又提供水源,源水水量是否稳定,是景观保育的关键。通过全年动态监测,可以知道全景有多少水出来进到五彩池,全部这些水加起来或者以最大的量计算,可以达到(每天)一万吨以上,甚至会达到1.3万吨。涌出地表的岩溶水与高山雪水交融流淌。随着流速缓急,地势起伏和枯枝乱石的阻隔,水中富含的碳酸钙开始凝聚,发育成了层叠相连的固体钙化埂。

可以看到,后面的佛塔,因为持续生长的钙华把它淹没了,目前为止它露出的高度大概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这个地方是典型的化学沉积,每年大概有1.2厘米的厚度生成,新沉积的钙华颜色特别好,特别白。里面会有黄色的藻类长出来,如果滋生的太多就会影响钙化地貌的继续形成,弄清藻类对钙华沉积的双面影响,如果能够找到临界点,那么它对生物多样性是有非常好的贡献。钙华、生物和光的随机组合,赋予了黄龙变幻莫测的色彩,放眼世界再没有第二个黄龙,因此申请列入世界遗产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景区管理人员)说:1991年开始,就在松潘县成立工作组,包括宣传组、资料组,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松潘的县志,黄龙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些技术资料等。那年非常神奇,因为迎宾池水6月2日满的,6月4日专家们就来了。一路上两位专家一直说beautiful!beautiful!下来后通过翻译说,我一定把黄龙的保护、管理,还有景观的奇特、物种的丰富性带到会场上去。后来在人民大会堂颁证的时候,当证书交到我们局长手中时,下面的人都落下了眼泪。

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惊艳天下知。申遗的成功,让黄龙不再是四川的黄龙,而是中国的黄龙、世界的黄龙。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加上天气的多样性,黄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漂亮、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世界上来讲,它钙华分布的高度是比较高的,尤其是集中分布,宏观上看像一条黄龙,细部是边池坝彩池。

越是珍惜越需保护,水文地质保护员每天都会来到景区,对水质水量进行监测。当黄龙水质发生后,钙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水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应的指标有变化后,就会对管理局的决策者提供相应的数据,让他们对下一步景观的保护做出相应的决策。

将历史的时针稍稍拨回,一个多世纪前,黄龙就已经吸引了国外学者的目光。1899年,英国著名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开启了他的东方之行,他篆写的畅销书《一个博物学家在中国西部》是第一个西方人对黄龙的具体记录:如果命运安排我在中国西部生活的话,我别无所求,只愿能够生活在松潘。

一百多年来,这里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来自俄罗斯、瑞典、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踏足这片土地。黄龙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蜚声海外。来自德国的著名兰科研究学家豪格尔.帕奈也和威尔逊一样,注意到了这里的兰花。(团队成员)说:我跟他作为一个团队,在2001年9月到黄龙,当时我们有三个任务,第一就是把黄龙的动植物的保育做好,其中之一就是旗舰物种——兰花。黄龙沟长约3.6千米,生长着19属34种濒危物种——杓兰。

黄龙所在地区属于全球二十五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景区管理顾问干文清)与丈夫一道扎根黄龙二十年,对这里的生态环境有着深入的研究。她说,兰科是一个保育的物种,黄龙一条沟在开花的时候,能看到2万到3万朵杓兰,这种规模数量是在全世界非常罕见的。中国是全世界的分布中心,四川是全中国的分布中心,黄龙应该算四川的一颗明珠。

2017年,帕奈博士(干文清的丈夫)因劳累病逝在实验室,但黄龙的山水依然让干文清日夜挂念,她翻译了一本书《威尔逊在阿坝》,把威尔逊自传里面的有关阿坝的章节全部拿出来翻译成中文,帕奈博士在来之前已经把威尔逊所有的文献,还有专业的资料全部查透了,所以能来威尔逊曾经走过的黄龙,帕奈博士非常兴奋,而且他也知道这个地方就是植物生态学家的研究天堂。(干文清)说,如果把兰花和保育的事业一直做下去的话,实际上就是对我先生的爱的最好表现和对他最高的致敬。

在黄龙五万五千九百公顷的广袤山水间,无数珍稀动植物,在大自然的乐园里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特别设立的巡护队总能探寻到黄龙隐秘的角落,有时村民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都能偶遇可爱的国宝(熊猫)。

黄龙有大熊猫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它也是整个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分布的一个核心地段。大熊猫选择黄龙,也预示着黄龙有着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孕育着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黄龙一直受到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最严格的保护。2002年,四川出台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这是中国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的首个省级地方性法规。然而,随着黄龙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蜂拥而至,

如何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维护美景的完整性,是包括黄龙在内的世界自然遗产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黄龙进入旺季,每天限流量是二万五千人,12个垃圾清运工每天每人人清理六百斤的景区垃圾。冬季的时候,黄龙管理局没做大量的营销和宣传,目的就是在冬季让黄龙得到修复,大自然自身的修复。

当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美被发现时,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也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如何在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中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同时使其成为遗产的守护者,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黄龙世界遗产保护地周边毗邻了很多的乡镇,管理局一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转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平时的巡护和防火中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他们知道,只有保护好黄龙这一片绿水青山,才能够创造出更有价值的金山银山。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这里的人们看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想要当地居民更好的参与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其实就是要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干文清)说,当地居民在这儿住了上千年,这时就会想,可不可以把传统的产出很低的产业状况结构改善一下。帕奈博士曾经把用于繁育兰花的生物技术,用于水果,在当地推广包括蓝莓在内的5种经济作物。

经济发展有了保障,当地文化的精髓又如何传承下去呢?老百姓每年都会不约而同的前来参加黄龙庙会,来朝拜黄龙沟和雪宝顶,因为当地群众视这片土地为神山圣水,他们就敬畏、保护它,才能得以千年延续。

一代一代黄龙人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提炼出以人养林,以林养水、以水养景和以景养人的生态保护理念,管理部门所有的工作也是围绕这个来做的。这一点也是黄龙可持续发展得未来。

世界自然遗产的画面,是对自然美景,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自然资源的最高评价和认可,这是大自然赐予全人类无法替代的财富。风,仍和亿万年前一样,穿过岷山,轻抚深藏于此的黄龙和九寨沟,继续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这个故事记录着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护自然的真挚,印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注定会一代一代讲述下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37638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