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是3nm工艺和190亿晶体管,本是国产芯片设计的一大突破。但在评论区却有不少人打问号、不信任,甚至还有质疑“不算真自研”的,等等。
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华为麒麟了,它当年可被捧上天,得到了很多人认可,可玄戒O1一出来却争议不断,不信小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是为什么。
一、先聊信任问题
为啥华为能让人信?
大家记得海思么,它成立于2004 年,当时就确立了 "十年磨一剑" 的战略。从2012年K3V1的惨败,到2014年首款集成LTE基带的麒麟910的破局,再到首款5nm工艺麒麟9000的巅峰,华为用16年时间完成了从 "能用" 到 "好用" 的升华。
华为被打压后,继续从0到1攻克难关,2023年突破制裁的麒麟9000S问世,麒麟已彻底蜕变!而它每一代芯片都实打实装在旗舰机上,用户能摸到、用到、感受到进步,这种“可感知的成长 ”,就是信任的基石。
再说小米为何难以服众?
小米芯片研发始于2014年,但2017年澎湃 S1匆匆上市折戟后,SoC 研发整整五年没有消息。直到2021年底上海玄戒注册,才重新启动大芯片研究,2025年玄戒O1杀回主芯战场,上了3nm工艺,虽然跑分、性能也都不错!
但过程中,消费者一没摸到、用到,也没有跟着他们的脚本感受到进步,那心里不得有问号:“中间断档的五年,技术积累还在吗?”而且,目前的小米在宣发上有争议,所以产品没上手之前,存在质疑很正常。
当然了,合理的质疑没问题,但我们也不能直接就否认它。它的自研路线,也符合我们科技两条腿走路的这一国情。
二、再说自研路线
华为走的是 "垂直整合路线":以海思为核心构建全栈技术能力,从 CPU/GPU 架构设计(也备用ARM终身授权)、NPU 神经网络引擎开发,到与国内产业链联合研发先进制程工艺,以及全自研原生鸿蒙 OS实现软硬件协同优化。
说白了,就是研发 - 设计 - 制造 - 应用全链条,都自己干!从“打地基”到“盖摩天大楼”,每一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完全实现技术自主。
小米玄戒O1走的是“公版架构 + 自主优化”路线,这和苹果早期对ARM架构改造一样,基于ARM,自主设计芯片互联架构和AI调度模块。
这有点像是在现成的户型架构里,重新布局、自主优化,让空间利用率更高。这既提升了生态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也降低了研发风险,同时,现阶段暂不挑战高通等技术主导地位。
这个自研模式,与小米公司的 "生态协同路线"相呼应,更符合其 "互联网 + 硬件" 的企业基因。
但是,说句公道话:华为和小米走的路,都没错!国内科技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中国芯片产业崛起:既需要有敢于挑战 "卡脖子" 技术的 "攀登者",也需要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的 "拓荒者"。
而且,华为的全自研模式,需要每年几百亿投入到芯片产业里,一般企业学不来的。小米这种模式的突破,能先让国产芯片在手机里露脸,也是好事。
作为消费者,我们现在与其争论对错,不如到时候看产品——时间,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你说对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50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