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令人感到割裂的是,一边是小米高调宣传订单与销量屡破纪录、排名领先,另一边却对车主诉求敷衍了事,对真实情况遮遮掩掩。
近日,小米“测试车”事件逐步发酵,但小米汽车的态度和解决方式让车主颇为“寒心”。
9月9日,“测试车”车主再发微博,曝光与小米汽车的交涉对话。文中提到,小米工作人员在沟通中“关心”“解释”“请提要求”的遣词造句下,其目的只是为了删帖,并且在用户告知没有发布帖子后,再沟通就变成了有什么诉求找其他同事。
该用户质疑:“反转到来如此之快?再问雷总,爽总,王化总,这是否就是您口中的努力改进?层层反转是否就是小米发展壮大的经营之道?”并且在社交平台艾特了小米高管雷军、李肖爽和王化。
目前,针对用户这一发文,小米汽车暂无回应。
“测试车”事件始末与小米态度转变
日前,有网友曝出,有小米车主发现自己的新车玻璃上印着“测试车”的字样,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发酵。
网友称,自己提车时发现新车后窗映出“测试车”字样,疑似未处理干净,同时也有车主反映,在提车后偶然发现前挡风玻璃或后挡风玻璃上有疑似“测试车”的静电贴残留痕迹。
9月7日,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9月7日在微博平台回应:为确保产品质量,我们会随机抽选工厂下线车辆做静态评审,并贴上静电贴便于检验员标识,评审通过后再去掉静电贴走下线流程,该现象是静电贴隐性留痕,通过湿毛巾可有效清除。由于此状况给车主带来不必要的困惑,我们深表歉意,并已对静电贴做改良处理,后续抽检车辆不会再有同类情况发生。
同一时间,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跟帖表示道歉,其回应内容与李肖爽内容相似。
有趣的是,针对小米汽车的回应业内说法不一。
有业内博主称其采访了合资品牌质检人士,称:“车企确实都会做抽检,但开始量产售卖的车,是不会贴任何标识的,因为已经有车架号,有二维码了,只有量产之前的车才会贴纸,每家企业不一样,有的贴A4纸,有的贴静电贴。但贴静电贴要贴很久才会留下印记,比如试制车,就要在存车厂里停很多天,而量产之后的抽检车,即便是贴静电贴了,也很快就拉走去交付了,一般是不会留下印记的。”
此外,有视频号转载了身着“一汽大众”厂服的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解读,该人士称:“想要达到这种前风挡留字的效果,最起码标签要粘贴一个月,并且在户外暴晒才能留下(痕迹)。大众也有针对下线车的静态评审,就是‘整车奥迪特’,这种评审每天都要抽查的,对车内的外观内饰以及底盘1500多条内容,进行抽查,严格程度让经销商恨得牙痒痒。评审车不等于测试车,完全是两个概念。”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什么是测试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试验车,就是在车辆上市前用来验证的,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高寒、高温、耐久、碰撞测试等,这些车基本都不会流入市场销售。评审车和测试车根本就是两个概念。我觉得小米高管解释得也情有可原。但既然有这么专业的评审流程,那这些胶痕又怎么能流出工厂呢?您说用湿抹布就能抹去,难道交车的时候都不做PDI检测吗?车也不给洗吗?”
对此,小米汽车依旧没有给出回应。而是和上文提到的车主沟通了后续的解决方案。该车主在社交平台发布,小米汽车提出以积分补偿+清洗的解决方案,该车主同意。但在9月8日,其接到售后电话前往门店处理,并签署一个授权。该车主拒绝签署后发文表示,“售后又表示无法积分补偿,只能快递一个车品周边”。
车主对于小米出尔反尔的解决方案表示震惊且不接受,在9月8日发长文,要求一个答复。仍未得到相关回应,于是有了文章开头该车主发布的一条微博。
多车主维权、质量堪忧
然而,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让车主“失望”。
在此前的5月份,小米SU7 Ultra因为选配件“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没有真实风道,而陷入虚假宣传的争议中。随后有多达数百位车主要求退订赔偿,或者提供具有真风道的产品,甚至有车主因此起诉了小米汽车。为了安抚SU7 Ultra挖孔版维权车主,小米曾单方面提出60天冷静期,暂停生产和交付,并给车主赔偿2万积分(价值2000元)。
但这一方案并没有得到维权车主们的认可,这些车主认为小米的补偿力度不足。截至目前,小米汽车方面暂未给此事给出新的解决方案。还有许多SU7 Ultra挖孔版车主通过多种渠道维权。
几乎同一时间,多名小米SU7车主反映车辆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存在鼓包、翘边现象,按压时出现上下起伏,质疑其车辆质量存在问题。
对此,小米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经过排查,我们发现极小范围的小米SU7,车辆保险杠在安装时因间隙调整不一致,边角位置尺寸膨胀释放空间不足,在经过阳光暴晒后可能会导致局部变形。
同样,外界给出的看法也与小米的说法大相径庭。在相关媒体报道中,浙江省消保委汽车专家表示,这是由于翼子板设计尺寸偏大,与车灯装配过紧,在阳光照射下热胀冷缩后出现缝隙,属于设计制造经验不足引发的问题。该专家还表示,自己处理汽车问题已经12年,还没碰到过原厂车出现这种问题的情况。
而显然,小米汽车这样“冷”处理问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
今年3月份,德上高速发生的三名女大学生身亡的严重事故,至今仍没有进一步的回应的消息,值得玩味的是,其家属也未有再发声。巧合的是,知乎上有一个博主爆料,上述“测试车”车主微信账号已被投诉为高危账号,其社交平台作品也被下架。
与此同时,在中国汽车质量网5月份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榜单显示,小米SU7赫然以239分的评分在29款车中垫底。
此外,在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小米汽车的投诉高达1610条。其中涉及车身质量、车机系统、刹车系统、订单延期以及要求退定金等多种问题。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各种争议不断,质量问题频出,小米旗下两款车型在市场上非常火爆。
但令人感到割裂的是,一边是小米高调宣传订单与销量屡破纪录、排名领先,另一边却对车主诉求敷衍了事,对真实情况遮遮掩掩。
或许小米应当明白,在汽车行业立足的首要原则,恰恰是真诚与担当——很遗憾,这一点小米似乎仍未真正参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7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