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在披露近年来地名工作方面的具体情况时表示,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做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6.8万个地名纳入了保护范围。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关系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秩序。而老地名往往承载着地域的集体记忆、民俗传说或历史事件,更堪称珍贵的“活化石”。
每一个老地名其实都是一部浓缩的地方志和文化史。北京的“琉璃厂”记录着元明清三代烧制琉璃瓦的官窑历史;成都的“宽窄巷子”勾勒出清代满城居住格局的变迁;一闻“长安”二字,便会想到长治久安的理想,大唐盛世的繁华也如在眼前;说到“金陵”,六朝古都的厚重历史和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又仿佛扑面而来;而各地那些以“驿”“铺”为名的地方,仅从名字便可依稀窥见古时驿站的繁忙景象。这些地名既古老又亲切,让我们能够触摸历史的脉络,感知文化的温度。
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度陷入了改名的误区。
有的盲目求新求“洋”,将富有历史底蕴的老地名弃之不用,代之以“维多利亚大道”“威尼斯水岸”等舶来名称;有的因行政区划调整或开发建设,便轻率将原有地名抛弃,导致群众办事不便,历史记忆断裂。
以近年具有争议的改名为例,“徽州”改名为“黄山”,其初衷或许在于借黄山之名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却让“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文化意境大打折扣,徽州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也仿佛被拦腰截断。因三国史而为国人所熟知的老地名“荆州”“襄阳”一度消失,几经折腾又重回公众视野,更被公认为一段值得记取的教训。
多个案例表明,轻率更名,短期看有“名片焕新”的效果,但一方面,地方地名的频繁变更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耗费大量行政资源,给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不便;另一方面,从长远观察更可能导致文化失血,使地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正是制度化、规范化保护地名文化的关键一步,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意味着这些“活化石”获得了制度性的护身符。通过名录制度,可以有效遏制随意更名现象,确保在城乡建设、行政区划调整中对重要地名进行评估论证和前置保护,真正实现不忘根脉、留住乡愁。
当然,真要保护好老地名,不仅是不改名那么简单,重要的是让地名活起来、传下去。
围绕这样的目标,需要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推动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播,也需要提升地名服务的温度与品质。
近年来,江苏、云南等地陆续公布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开展地名文化宣传大使选聘、地名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地名的文化力量,就是良好的实践。
从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名录出发,让每一个独特的老地名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使公众从熟悉的街巷名称中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与温情,这既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ngyan/781888.html